预防地震知识讲座
一、震前的动员和准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近几年国家确定了若干地震重点检测区。在这些地区和已有中期地震预报的地方,除地震工作部门应加强工作外,全社会都应时刻提高警惕,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做到常备不懈,克服麻痹情绪和侥幸心理。
在上级政府发布了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或临震预报时,就要及时做好一切应急准备。
第一、紧急动员。各单位具体制定出防震救灾措施,组织好抢险救灾队伍,准备好抢险救灾工具,如交通运输工具、挖掘推撬工具、灭火器具等,并将所需工具放置在空旷地方,避免楼房倒塌砸毁或盖压以便随时使用。
第二,确定好人员疏散的组织领导和路线,确保撤离到安全地带。
第三,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装好报警措施,遇到紧急情况利用报警通知民众迅速撤离。
第四,详细检查容易造成灾害的危险设施,如电闸、水闸、煤气开关、易燃物品等。要分工专人负责,听到报警,首先关闭闸门,防止发生水灾、火灾、煤气等次生灾害。
第五,各行各业都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定自己的保护重点,如学校重点是保证学生的安全撤离。
第六,各家各户要制定出自己的应急措施。安排好家庭信号,躲避地点,平房居民可收拾好床底、桌底或有支撑能力的框架。楼房居民,因厨房、厕所等小房间跨度小,有关道,抗震能力强,要在这些空间小的房内做好准备。一旦察觉地震可迅速转移到这些地方,减少人人员伤亡。
二、震时的应急措施
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在几十秒甚至几秒内,就会山崩地裂,房屋倒塌,起惨壮目不忍睹。在这个瞬间,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下面根据历史上的震例和幸存者的忠告,谈谈震时的自卫。
在地震发生的十几秒或几分钟,往往首先见到地光,之后听到地声。此时如果能及时发现,呼叫他人及时逃避,会教好地脱离险境。如果在室内工作和休息,突然感觉到地震发生,此时千万不楷惊慌,应迅速地寻找避震的地方。倘若处在堂屋门前,外边比较开阔,可以跑出屋外;如果屋外有高墙,房屋密度大就应在屋内避震。一般震的较小或较远的地震,人们的感觉是开始左右摇摆,且持续时间较长,这时不必惊慌,可稍加躲避即可。如果感到上下颠簸、晃动厉害往往是近震或较大地震,应采取果断措施。
唐山大地震后人们得到的教训是:“砸死腿快的”。意思是说,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越是外逃或跳楼,死亡率越高。一位心理学家说:“地震发生后,是慌慌张张外逃安全还是屋内就近避震安全呢?从以往的例子看,还是后者较为安全。因为在地震发生的刹那间,由于受异常心理的驱使,会茫然若失,条件反射地采取本能的行动,想到赶快离开危险场地,由于思想毫无准备,在行动上必然慌乱,有时门在何处都找不到,在情绪特别紧张时会导致一些错误行动。”这种分析是正确的。另据1976年江苏溧阳6级地震后,对70人的调查统计,当时只有3人立即钻到桌子底下, 其他人都拼命往外逃,在极度慌乱中造成挤伤、踏伤,多数人被砸伤、砸死在门口。这次地震受伤的654名重伤员中,有524人是在外逃时或逃出后被砸伤的。在死亡的41人中,有30人是在外逃时被门口的附属建筑物砸死。而就近避震者,多数安然无恙。跳楼逃生也是错误的。因为地震强烈振动只有十几秒,从开门窗因歪斜开不开则费时更多。由于楼房高,跳楼可能造成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落地也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伤或砸死。建筑学家对我国城乡住宅结构分析后认为:“我国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框架结构,8度烈度时,只能使大楼墙体开裂或局部倒塌。9度烈度时,杠架也不至于全损坏。”鉴于上述分析,更不要盲目地跳楼逃生。最为正确的方法是选择开间小的洗漱室或厕所等暂避一时,躲过主震后再迅速撤离。
心理学家还告诉我们,地震发生后,在骚乱中,人们的另一种心理反映就是担心亲属的安全。在外边的想尽早同亲属取得联系或会面而东奔西跑,在家里的担心外边亲人的安全,迟迟不肯避难,导致双方都耽误了时间,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更应戒备的是,紧急的瞬间,一般还要顾及他人,更不要贪贵重物品,而要当机立断迅速避震,只有保存了自己,才有可能抢救他人。道德原则要表现在震后的抢救工作中。唐山地震时,路南区有一个人跑出门后,想到了妻子儿女,随即返回室内,结果连自己在内全家埋压在废墟中。后被别人扒出,但终因时间太晚,贻误了治疗,除他之外全部死亡。事后他悲痛地说:“当初,我若在外边,家人会得到及时抢救,也许一个也死不了。”丰南县有一妇女,哭着诉说她的过错:“地震发生时,我丈夫先把我推出屋外,又返回抱着两个孩子跑到门口,我急忙去接,丈夫又把我一脚剔出门外,这时屋门口的墙倒塌,丈夫和两个孩子全砸死。要不是踢那一脚误了时间,他满能跑出来。”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由此看出,争得了时间是最为重要的,顾及太多或推搡拉扯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
下边分别介绍震时的一些应急措施。地震时如处在室内,其感觉是上下剧烈跳动,此时要迅速在家俱旁或家俱下、床底下或炕沿趴下,脸朝下,头近山墙,两只胳膊在脑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嘴,用鼻子呼吸。这样虽然房倒屋塌,由于有残墙和家俱的支撑,可避免砸死又不至窒息。如果处在离门口、窗口较近的位置,屋外又比较开阔,应立即跑出屋外,但要行动敏捷迅速。这种因地制宜,从容外逃与就地躲避的原则并不矛盾。如果在室外,是最庆幸的事了,但要注意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片、砖、瓦块等坚硬物体的袭击,及高压线、危险品爆炸、毒气漏泄的伤害。如果处在工厂车间,首先要使仪器、机床断电、停转,然后在各种机械设备下面避震。如在高温炉旁,震时要避开炉门。井下作业,千万不要在巷道口或井口附近,支撑的巷道比较安全。地震时,不要急于向外跑,否则人们拥塞在井口处会造成大的伤亡。一般说来,井下建筑物比好面建筑更安全些。在校上课的学生,震时应马上钻到课桌底下, 听从老师安排。百货商店的顾客可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件商品的旁边。在影剧院的观众千万不要乱跑,否则拥挤阻塞可酿成大祸。一般影剧院都采用大跨度的薄壳结构屋顶,重量较轻,较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位于前排的观众可趴在舞台下,位于门口的观众可迅速逃出。正在行驶的汽车司机要赶紧在宽敞的地方刹车,不要继续行驶。火车司机应尽量减速,稳,缓,逐渐刹闸处理,不难急闸停车,否则列车有出轨颠覆的危险。靠近海边水库的居民,要特别注意海啸和水库的突然袭击,山区群众还应注意山崩、滚石和滑坡。总之,地震时室内外的情形相当复杂,每个人都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对策。
第三、震后的自救和互救。
“同舟共济”和“以沫相濡”是我国人民广为流传的二句成语。它提示人们,在困难或灾害面前,大家要同心协力,共度难关。强烈地震往往造成大量的房倒屋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唐山地震,市区80%的人员被压埋在废墟里,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群众自救互救而脱险的。1983年11月7日荷泽5.9级地震,房屋倒塌不少,二万余人被压埋在废墟里,灾区人民迅速开展自救互救,二小时之内就将绝大部分压埋人员抢救出来,经过及时治疗,90%的人员脱险。对地震救护来说,时间至关重要,早救出一分钟,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而自救、互救又是赢得到时间的重要措施。因此,地震发生后如何开展自救和互救是每个人最为关心的。
地震后,即使身体未受伤,也会有被烟尘熏闷窒息的危险,因此要注意用手巾、衣服或手捂住口鼻,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要想法将手与脚挣脱开来,并利用双手和可以活动的部位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砖块、木头等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物,尽量将安全空间扩大些,保持足够的空气以供呼吸,如果床、窗户、椅子等旁边还有空音质话,可从下边爬进去,或仰面蹭过去。因为震时周围的危险物会不断滚落下来,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可根据你平时的记忆,最好向有光线的地方移动。身体还要太紧张,应尽时量放松,冷静地观察周围的善,采取脱险措施。在无力脱险自救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坚持的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性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下,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对一个压埋者来说十分重要。要想方设法寻找代用食物以维持生命。唐山地震时这类的例子相当多。例如,有个小孩抱着枕头压在废墟里,饥不择食,就用枕头里的高梁壳充饥,一直坚持到获救。有位居民被压埋后,靠饮用床下的一盆洗脚水而生存下来,还有的靠饮用自己排出的尿坚持了十几天终于得救等等。
一般情况下,被压在废墟里的人听外的声音比较清楚,而外面的人对里边发出的声音则不易听见。因此,听不到外边有人,任凭怎样呼喊也无济于事,只有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长期无效的呼喊,还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增加死亡的威胁。以往地震中,不少压埋者与外界联系不上而失去抢救机会,从而失去生命的事例屡见不鲜,这是十分沉痛的教训。与外界联系的呼救信号很多,除了呼喊外,还可用敲击管道、墙壁等一切使外界听到的方法。另外,当被压埋在废墟下时,千万不要在精神上崩溃。生存需要勇气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精神,是自救过程中创造奇迹的强大动力。
互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大地震后,绝大多数群众被压埋在倒塌的房屋内,少数幸免者大都被突然的灾难震惊而茫然不知所措,而外部救援力量也很难及时赶到现场。因此,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每个人脱险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抢救他人,分片分区进行有组织的互救活动,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抢救效率,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有人做过统计,震后20分钟内救活率可达98.3%;1小时内,救活率则降为63.7%。以下,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救人应当先从最近处救起,无论是家人、邻居工作岗位上的同事,还是萍水相逢的人,只要在最近处有人埋压,就要先救他们。同时救人时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因为救出一个青壮年,就等于增多一份救援力量,救出一个医生就可以尽快医治和护理一批伤病员。救人时要先呼唤,确知还活着再下力去,把容易救的人先救出来,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形式一支强大的抢救队伍。
城市楼房的倒塌往往给寻找被埋压者带来许多困难。要营救他们,首先必须准确确定压埋者的位置。分析楼房倒塌的特征,估计哪些地方可能是人们躲藏的安身之处,注意监听和寻视遇难者可能使用的呼救信号,如手电筒光、警哨、敲击声等。营救他人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以最快的速度,轻巧的动作使头部暴露出来,清除其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部露出地面。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有些伤势不重者,可帮助其暴头、胸部后,让其自行脱离困境,以争取更多时间抢救他人。若伤者不能自行出来,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使其充分暴露全身后才可扒出。从废墟中扒出来的人,因在黑暗中呆的时间较长,最好不要用强光刺激,也不要喂给过多的食物,要逐步过渡,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震后初期的抢救工作,大多采用手挖肩扛,若用工具,如铲、铁杆、齿耙、锤子、凿子斧子、木棍等,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挖到人体时更要小心,不可用利器刨挖,最好用手一点点地抠。在被一些梁柱相互迭压的情况下,挖掘时,要特别注意仔细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的阻挡物,绝不能鲁莽行事。对于那些暂时无力救出被埋压者,应向废墟内通风、递送食物,等待大型机械运来后再施行营救,但此时要常有人来探望,并注意防护,以免受强余震的威胁。
抢救人员在营救作业过程中自身也要注意安全,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抢救他人脱险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只要有一丝希望,营救者就应以万分的努力去抢救。
有一篇“地震对策三字经”有助于大家加深对防震抗震的认识,现附录于下:
地震对策三字经
遇地震,莫恐慌,保镇静,少伤亡。
先判断,震近远,心有数,好防范。
颠簸早,是近震,先摇晃,震必远,
若近震,莫等闲,是远震,不用管。
住楼房,不要慌,到小间,暂躲藏。
厨与厕,小开间,混凝土,现浇灌。
有管道,上下连,跨度小,较安全。
切不可,跳下楼,摔不死,也伤残。
震过后,向下迁,从地层,往外转。
居平房,不宜跑,靠墙边,快卧倒。
家具下,往里躲,梁檩下,砸不着。
往外跑,不安全,墙倒塌,最危险。
卧倒时,要得法,讲科学,免遭祸。
双臂交,额下枕,闭眼嘴,呛不着。
留空隙,好喘气,呼吸畅,防窒息。
主震后,寻时机,快脱身,速撤离。
防余震,再袭击,争分秒,就胜利。
扶老幼,助残疾,救死伤,义不容。
撤离时,要警惕,次生害,须防止。
断电源,关煤气,熄炉火,要彻底。
防火灾,勿麻痹,高压线,须远离。
窄巷躲,高墙避,防滑坡,防溃堤。
防山崩,防滚石,找广场,把身栖。
你我他,同舟济,学雷锋,关键时。
树信心,战震敌,建家园,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