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健康乐园生活交流休闲广场 → 中医如何处理感冒[转帖]


  共有1092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中医如何处理感冒[转帖]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天上人间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649 积分:4124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6-08-20 23:27:33
中医如何处理感冒[转帖]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09-08 10:27:39

一、感冒须知:

    1、感冒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这在国外是被严厉禁止的,在美国对抗生素的管理比枪支还严。因为西医理论认为,抗生素对病毒感冒不但无效,而且会有副作用。国内医院滥用抗生素退烧,实际上是破坏了人体免疫力,使免疫系统无法抵御外邪,使病气深入加重了。表面症状虽然暂时消失,但不久必然出现更严重的内脏功能失常症状。
    2、受寒感冒发烧,无论用任何凉药“退热”都是错误的,这是“释邪攻正”的“投敌卖国”行为。发热是身体抵御寒邪,努力使寒邪外散的正常抗病反应,汗出则热退,这过去在民间属于常识,老太太都会用姜汤(生姜红糖水)(辛甘化阳)治感冒。但是现在都只知道退热,殊不知这种退热的性质等于投降,就像当年的满洲国一样,虽然没有枪声,实际上国土已经沦陷,东北人民已经变成亡国奴了。
    3、感冒应分六经治疗,《伤寒论》是治疗一切感冒的经典。感冒初起都是从主一身之表的太阳经入,太阳病的主方有两个:一个是桂枝汤,一个是麻黄汤。一个治的是伤风,一个治的是伤寒。伤风正气外散,有汗;伤寒邪气内敛,无汗。伤风身软,伤寒身重。两者共同的特点是“头项强痛而恶寒”。
    4、所谓的“风热感冒”大多数时候只是主观想象,只要天是寒的,就不会有所谓的风热。说发烧能够导致肺炎脑炎等同样也是一种主观想象,是以讹传讹道听途说的结果,真热的阳明证是不会在太阳受邪的阶段出现的。而夏季的中暑与通常感冒性质不同,中暑为受热汗出过多,伤津虚脱所致。中暑得凉则解,感冒得凉则重。感冒的性质通常是寒性的,不可雪上加霜,这在大众之中应该成为常识。

    二、治疗方药:

    1、桂枝加附子汤:感冒发烧,头痛,出汗,怕冷,腰酸重,鼻鸣干呕。
    桂枝8克,白芍8,炙甘草5,黑附子6,生姜3片(切),大枣2枚(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四剂。

    2、麻黄理中冲剂:感冒发烧,头痛,身痛,骨节痛。无汗,喘。饮食难入。
    麻黄7,桂枝8,炙甘草5,杏仁4克,白术5,党参5,干姜5,黑附子5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二剂。
   
    3、加味小青龙汤:感冒被凉药误治,热退后咳嗽不止,饮食减少,痰喘。
    麻黄7,细辛3,黑附子6,五味子4,陈皮4,半夏4,茯苓5,白术5,干姜5,炙甘草10,桂枝8,白芍3
    四碗水煎剩二碗,早七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忌食生冷油腻食品,四剂。(大人小孩同量)

    4、桂枝二陈汤:感冒出汗,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有痰。
    桂枝8,白芍8,炙甘草5,陈皮4,半夏4,茯苓4,生姜2片,大枣一个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四剂。

    5、感冒治愈后,仍有食欲不振,精神不足,肢寒怕冷等阳虚症状的,改用附子理中丸调整。大人早午饭前各服二丸(大蜜丸),小儿各服一丸。

    6、其他经的病症已不属于普通感冒范畴,通常感冒初期不经误治不会出现里证,若出现少阳阳明或三阴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情况复杂,可来问诊,患者及家属不要轻易擅自用药。

    三、答问:

    问:三七先生给的治感冒的药方多是有发烧症状的,如果要是还没有到发烧的地步只是鼻塞、头痛、打喷嚏、流鼻涕、嗓子痛、舌苔白腻、口中有腻感无味、四肢无力等症状时,该如何用方呢?

    答:
    麻黄3,细辛3,黑附子6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五时各服一碗,二剂。
   

    四、美国专家眼中的中国式“退烧”“吊水”               
   
      “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

     1991年7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的文章,作者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访问学者”。他赴美后不久因“感冒发热”去医院急诊:“经过全面检查和抽血化验,医生诊断是流感”。作者抱怨:“医生只开了一张处方,由我们自己去买了一小瓶 Advil(布洛芬),这是一种不需要处方就能买到的自用感冒药。”
     次日他未见好转又去就诊。“一位美籍华人医生查阅病历、仔细检查后说:‘昨天你来,他们未作处理,这是属于病毒性流感。’”“我请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这位严守职责的医生回答:‘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一般只在过高热时才可能损及神经系统,出现意识障碍。所以,Schmitt 把家长对儿童发热的过分担心称为“恐热症”。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退热。

     为什么要静脉滴注?

     1994年6月,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个访问组参观安庆市附近的一所乡镇卫生院。当时病房里有13位病人,看上去病情都不重,但有11人在“吊水”,其中1位还举着吊水瓶走动。一位美国教授对此大惑不解,问这些病人生什么病,为什么要静脉滴注?

(转自复泰草堂   作者:三七生)






[本帖被加为精华]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天上人间
  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649 积分:4124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6-08-20 23:27: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1-08 11:46:57

上面提供的加味小青龙汤里,用到黑附子6克、半夏4克,因一般认为附子反半夏,经常会遇到药店拒绝配药的情况,下面再转一篇文章。

半夏附子的配对应用

提要: 本文引经据典,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半夏附子不相反,不属配伍禁忌,且可作为对药,用于内服方剂中。
 
  中药配伍禁忌的“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而乌头属药有川、草乌之分,附子又是川乌的附生根。这样,川乌、附子同出一物,且所含成份也大致相同 (乌头碱类),理应半夏亦反附子了。清·张璐《本草逢原》如是说,近代名医张锡纯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近代习惯用法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然而,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如《金匮》治虚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汤,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 《扁鹊心书》有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用治脾肾阳虚,痰浊上逆之证;《传言适用方》中治痰用叶梦锡丞相传方,即以附子一两,半夏半两加姜,水煎服。更有治诸风及瘫痪、偏头风之太一丹,不仅半附同用,且加入川乌草乌。还有《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 《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张氏医通》之附子散;上海已故名医祝味菊治中阳不足,寒痰喘嗽案及阳气式微、饮留胸胁之悬饮案,也是附片、姜半夏同用的。当代名家叶橘泉教授评附子粳米汤,谓半夏“去胃之积水”,该方之妙就在“附子半夏相伍”,“二者缺一,效即不佳”。另据陈馥馨氏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

  据现代分析,半夏含多种刺激性物质,氨基酸及生物碱等;附子主含乌头碱类成份,能兴奋垂体一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迷走神经中枢而强心,且镇痛、局麻。二药生品毒性大,只能外用,炮制后毒减,方可内服。有实验报告,附子对心脏的作用,在室温18℃以上时,乌头碱的毒性作用占优势,可致心搏停止,而12℃以下时,其强心作用占优势,故呈持续强心作用。说明了临床上阳热证用附子后不宜久浴、入暖室及饮酒等说法提供了部分说明。

  辨证确有寒证、饮证,如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均可配用。以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半附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临床观察过二药的各种配伍比例及用量,曾用附子30g、半夏15g,均未见毒性或不良反应,且处方中未必都配伍了生姜、甘草之类解毒药。只是二药均用的炮制品,且为内服方。至于附子用量10g以下时,全方头煎用开水熬,10g以上时,先把附子冷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水开半小时以上(或尝药水不麻舌时)加入它药同熬。半夏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的总结,出现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药,时间过短;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个体差异,对二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只要注意防范,如法应用,不必禁忌。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