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滴”
让我想起少林足球 呵呵
万事可变,烦恼不恒存,消烦恼的功夫就是智慧。“烦恼是菩提”省略了太多的句子成分,声势夺人了,理解困难了。
楼主讲的有道理。
烦恼即为菩提,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智慧的人,把身边所有的事情,包括好事和所谓的坏事,都当做好事,因为他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理解事物变迁的趋势,从而不着于一时的好或坏。 这样身边所有的一切就变得和谐统一了。
缺乏智慧的人,往往看不到事物多面性,时常执着于一时的得失好坏,所以经常出现担忧的情绪。时常在这种心态里生活,菩提也会变为烦恼了。
烦恼即为菩提,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智慧的人,把身边所有的事情,包括好事和所谓的坏事,都当做好事,因为他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理解事物变迁的趋势,从而不着于一时的好或坏。 这样身边所有的一切就变得和谐统一了。
缺乏智慧的人,往往看不到事物多面性,时常执着于一时的得失好坏,所以经常出现担忧的情绪。时常在这种心态里生活,菩提也会变为烦恼了。
受教,学习.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人生面对的实相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处理人生中的困惑,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
草堂寺鸠摩罗什的舍利塔上刻着五个字:烦恼即菩提。也就是说,烦恼就是生活,烦恼就是禅。“烦恼”和禅的转化,就在一个“即”字上。能够“即”得了,两者就能够转化,不能“即”得了,两者就不能转化。“菩提”就是觉悟,觉悟的生活就是菩提的生活,就是佛教的生活。
生活禅就是去掉烦恼,这种方法有四句话:
第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理想和信仰只有落实到生活,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
第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烦恼即菩提,要当下解决烦恼。“即”是一个等号,但这个等号并不好画,它要求修行的人立刻去解决烦恼,成就菩提。
第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六祖惠能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佛法将永远存在于藏经阁中,自在解脱的生活无法实现。第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句话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人们总是个人当头。但个人如果离开大众,不但一事无成,恐怕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存下去。一棵树木不能成为森林,许多茂盛的树聚集在一起,才是一片茂盛的森林。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是学习一切佛法和世间一切法的法门。
觉悟人生:讲的是如何做人。
奉献人生:讲的是如何做事。
如何做人呢?有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
如何做事呢?也有八个字: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