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种非常简单也是非常高级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方法。
齐物先生要我经常观察自己的内心。我观察了一阵子后告诉他,内心深处是祥和慈爱。齐物先生说内心还有贪婪、狠毒、邪恶等等。我知道他说的现象确实存在于内心,但我坚持说那些东西不在内心的深处,深处只有祥和慈爱,就像大海的深处和海面以下几百米处是不一样的。齐物先生似乎同意我的观点,但他坚持说内心深处不仅仅是祥和慈爱。于是我又观察了一下,告诉他内心深处还有很多路,很多通向心愿的路。
如果把祥和慈爱和那些通向心愿的路叫作佛性,那么贪婪、狠毒、邪恶等等可以叫做妖魔。佛性与妖魔同时存在着,就象《西游记》里的故事。人就象那个唐僧一样,总是先见到那么多次妖魔,而非要跋涉万水千山之后才能到达西天面见如来(佛性)。
佛性与妖魔同时存在于内心,它们都有神通(能力),我们为什么总是习惯于借助后者的力量,而不承认前者?我们没有意识到后者带来的副作用吗?并非如此,我们只是没有真正了解前者。
我们的心愿是幸福,因此我们需要智慧,因此我们需要用我们的心。当我们反观内心的时候,常常先遇到妖魔,它们的法力常常迷惑我们。如果我们认识到妖魔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们就会放弃它们的法力,向内心深处走去。
有很多先行者已经走过,他们告诉我们他们看到了什么。
在《西游记》里面,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心怀仁慈的唐三藏,分辨不清楚什么是佛菩萨什么是妖魔鬼怪。唐三藏的仁慈,其实是在一次次磨难之后慢慢成熟起来的,到最后成熟了才能“成佛”。开始那种还缺乏智慧的仁慈,还没有经过反复锤炼的仁慈,只能称之为稚嫩的“好心肠”。这种稚嫩的好心肠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杂质,所以并非内心深处只有祥和慈爱。就是这些杂质,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所以西行的这个小团队必然地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
现实中,很多现象让人们怀疑佛教所讲的“因果报应”,总让人觉得“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为什么会这样呢?
唐三藏如果不想去取经,就不会遇到那么多的磨难;他如果一开始就很有本事,取经也不过如孙悟空一个筋斗的功夫,也同样不会有那么多的磨难。两个因决定了一个果:想去西天+本事不够=遭受磨难。
唐三藏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却有惊无险,最终到达西天,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半途而废。如果师徒四人在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之后,打了退堂鼓,不想去取经了,那么佛菩萨就不管这事了,结果唐三藏只能被妖怪吃掉。
从唐三藏的现象,就可以看到“好人多磨难”的现象。但好人长不长命,却还不好说。如果能如唐三藏那样再大的考验都不忘西天如来,自然在好事多磨之后能最终皆大欢喜。如果半途上怀疑自己这样做是否值得,是否应该学习妖魔鬼怪们,那样能不能长命就很难说了。
可“坏人”为什么却好象不短寿呢?别忘了西游记中那些妖魔鬼怪经常是佛菩萨或哪位大仙所养,换句话说他们是佛菩萨派来考验师徒四人的。如果他们短寿,这考验又如何进行呢?所以这些“妖魔鬼怪”,换角度来看其实是大功臣,他们让“好人”得到磨炼的机会,最终得以成熟并大彻大悟。而这些“妖魔鬼怪”同样在经历磨难,磨难之后,他们的魔性得到了消除,得到了清净心。
所以“因果报应”并非“好人”们一厢情愿所认为的那样,事实上不过是大自然的现象而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不偏不倚的,不会给任何人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只有“好人”或“坏人”才以自己为正,往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人额头上贴上“坏人”的标签,诅咒他们下地狱。
诅咒别人多了,自己自然要受到“报应”。为什么呢?从固顶贴子中说到的水结晶现象,就很容易明白。自己内心充满了不平,结果自己体内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这样下去当然通常比他们所诅咒的人更早去了地狱,所以就有了“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
行有不得,反向内心深处求。
我越来越多地理解了“齐物”二字。我的问题就是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万事万物本平等”的原理。我的内心深处是那么崇拜杰出和卓越的人物。而向往出类拔萃与“齐物”的本质是一对矛盾,这种来自人心深处的矛盾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对“圣人”、“英雄”们的崇拜,必定给这个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