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晓辉在2010-07-26 05:25:51的发言:
如果赞同的话,请回答为什么。
平淡了,就像把邮箱清空,才能把智慧的邮件收进来。
邮箱很满,还有病毒邮件的话,很难收到智慧的邮件,很难打开,很难运行。
以下是引用晓辉在2010-07-26 05:25:51的发言:
难道我们内心深处不喜欢平淡吗?
最近我也在体会晓辉提出的这个问题。
我觉得一个吃惯了糖的孩子,大人让他少吃糖,他会有一段很不舒服的日子。之后会怎样,大家都知道。
一个老烟枪,医生劝他戒烟,他会有一段很不舒服很不舒服的日子。如果内心平静地度过这个过程,之后会怎样,大家也都知道。
一个嗜赌的人,家人劝他戒赌,他会有一段很不舒服很不舒服很不舒服的日子。如果看明白了,放下了,平静地度过这个过程,之后会怎样,大家也都知道。
一个习惯于思考和致力于有所作为的人,如果老师劝他体会无思无为的状态,他会有一段很不舒服的日子。如果内心平静地度过这个过程,之后会怎样,大家可能并不知道。试了才知道。
高僧弘一大师(李叔同),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夏丐尊不忍的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丐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赞同。
觉得先生译的道德经第十六章最能说明问题。“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专致于寻找天地的本源而到达了极致的虚空,
守候于自己内心的澄净而达到了纯正的清静;
这时候,我们发现万物平等地兴作变化,
如此就可以很好地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万般事物,无穷无尽、千变万化,这时候都归止于它们的本性。
能看到万物归止于它们的本性,就是内心的寂然不动,
也就是回归到生命的本初、找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回归到生命的本初,就有了平淡恒常的平常心;
拥有这样的平常心,凡事就明明白白不会迷惑。
不知道保持平常心,
种种虚妄的念头就会不断地涌起,
就会轻举妄动、胡作非为,
最终陷自己于凶险之中。
知道保持平常心就会有很好的包容心,
能很好地包容一切就是大公无私,
大公无私就能全面而不偏颇,
能全面了就与大自然相统一而没有冲突,
与大自然相统一就是“得道”,
得到大道精神了就能长久,
终其一生也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我想很多人不喜欢平淡,是因为没有体会到平淡的好处,而是陷入到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中。
[本帖通过手机版发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7-27 07:15:44编辑过]
我的理解,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人们其实每天大多都是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一个人不管你心中有多大的欲望,可是能实现的并不多。去除欲望,满足现状,回到平淡平静的生活中来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