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曾经喜欢诗,这首诗再熟不过了。不过有时候这种“名诗”看多了也有误导之处。
这诗里所写的环境令人向往,但一旦发现我们日夜追求却长时间达不到时,就不好玩了。
也许人与人的理解不同,反正我现在觉得诗看看就好了,入迷了可不爽。
我为什么抄了这首诗呢?因为我有点寂寞,心里又有很多思绪,于是我就把思绪整理了一下放在网上。这个网上很幽静,很少有人声喧哗。偶尔会有象清溪钓韵或晓辉这样的朋友讲两句,给我的感觉就像幽林里只有小溪的汩汩之声或是早晨的一抹晨曦带来一个色彩。
所以我就抄了这首诗,你看我们这里是否幽静得象“幽篁里”?我因为心里尚未清静,在网上唠哩唠叨写了很多话很像在附庸风雅地“弹琴复长啸”。这里如同“深林”,少有人来,是否只有“明月来相照”呢?反正有“晓辉来相照”。
你看,这首诗抄在这里是否贴切?
清溪钓韵说:“这诗里所写的环境令人向往,但一旦发现我们日夜追求却长时间达不到时,就不好玩了。”
我原来也有同感,而且越读诗越觉得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让人心里更难受。
现在我看法有点不同了:
我觉得美景就在我们心中,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有位朋友在网上说,太湖水原来是清的,是美的,虽然现在被污染得很严重,但迟早她会恢复清澈的。我想这就象佛性,人人本来俱足佛性,虽然人们一时忘记了依靠佛性而被假象迷惑,但佛性从来都人人俱足,没有改变。美景也好,恶境也好,现实也好,诗境也好,禅师们告诉我们说那些都是假象。那么真实的一面是什么呢?应该是金刚经上说的“不住相”吧。我想就是不留恋吧。不留连忘返于“美景”,也不陷在“恶境”里拔不出身来;不把现实看得太“实”,也懂得诗境是“虚”的。这样才是清静的。
我的这点想法可能还不太成熟,不太深刻。我目前对佛性的认识还相当肤浅,我总觉得佛性与缘分有点关系。我不是说有缘的人才有佛性,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就觉得这个缘字很有意思,一时半会说不明白。
我看这个缘呢,没有一划是直的,弯弯曲曲,就像没有路径可寻的相识。诗境当然是在心中的,在心中了,诗人才能把它作出来供世人参赏。
这里的确算是人间美景,最起码在我心中,这儿够美。
阳光所说,说出了我没想的那部分,谢谢
……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美。
是自身的从容。
还是被人了解认同的感觉。
一者淡定豁达,二者让人患得患失。
澄元读出两种感觉,我还有第三种感觉。我觉得这里很幽静,常常只有齐物艄公的渡船独自横于渡口,因为少有人问津,所以艄公也跑到茅草屋里喝酒去了。
嗯,苦海无边,慈航普度。
不过你肯定齐物艄公不会跑到茅屋里喝酒吗?喝点也不妨啊,齐物先生意下如何?
齐物艄公确实很能闹腾,不过稍安勿躁,随缘吧。
我肯定齐物艄公不会跑到茅屋里喝酒。甚至艄公这活也就做它一两次而已。毕竟诗中的渡的方式、渡的地点、渡的工具限制的太具体了。
我认为齐物是个年轻人,年轻人有活力,善于挑战。齐物先生虽然“先生”,心态比很多人都年轻,艄公太轻松些,跑到茅屋喝酒太没干劲些。
所以有人没人都不妨碍齐物先生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