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第一次去心斋,第一次见先生,若依然是年少时,可能会很兴奋的一头扎进乐园,得不得不,一吐为快。
但是现在人老了,好象再是让自己震撼的事,终还是会归为一个淡字,没啥想说的。
但是还是说一点吧。
北京夏夜深时风依然会清凉,巷头巷尾,风过处,都是别样的静谧。
仿古的四合院,心井里的天光落下来,对心井开的都是大大的玻璃窗,外围却是高墙,高墙高处的小窗户,仿佛离耳朵都很遥远,但也可上北阁楼,便可无遮拦的与天空对坐啦。
先生应是高人,却不遗任何生活细节,应该不能说不遗吧,或者另说遗为不遗余力,不过不遗余力似乎又似乎投入太过,只是觉得自然,那些生活细节就是与先生同在的。
一般认为是早年童年经历造就了人的潜意识,只是在比童年更早,我们是否还有前世之愿力甚至业力。那么单说童年之潜意识,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心结。
华晨宇的《开到荼蘼》,一首歌会遇到一个知己,大概华晨宇就是《开到荼蘼》的知己。华晨宇是应该带一副眼镜的,其实有时眼镜有种延缓的作用。
呵呵,在先生的天堂处,一不小心,一如既往,拉开所有的布,底下应该是什么呢?
天堂,大概靠不住,深渊,听起来有点吓人,最最慰藉人的,这时顿悟,原来是平淡。
而我心中仅有的不安,又是什么?平淡的风吹来,携着太阳平淡的暖。水面涟漪不断,涟漪总有,涟漪总生,涟漪总灭,难道心是千年寒冰,竟能一指之间让涟漪凝固具形,再沉迷于把玩沟沟壑壑。
任来之,任去之,无有叫嚣,无有声响,哗哗流淌,有些路,孤独是洗净的征衣。
安然干活的男生最美,呵呵。
谨以此谢谢先生。我并不会多说先生的神奇。我想,大家也都知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06-05 16:41:11编辑过]
齐物先生的观想法让我想起了佛教的《净行品》,是不是基于同样的原理,采取了同样的方式。
[本帖通过手机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