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期,两位同村的青年被同一列列车拉进同一所军营。新兵训练结束后,他们一起被分到连队当卫生员,又一起考上军医大学。大学期间,他们在同一个班,学习成绩不分伯仲。然而,大学毕业后,他们此前雷同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两人命运出现了巨大反差。
青年甲被分配至边防哨所,当了一名军医。那里人迹罕至,想买一本书,要翻山越岭几十公里才能到达最近的一家书店。与此同时,青年乙正如鱼得水地漫步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身边医学名家云集,随时都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专业理论。
两位原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青年,彼此的境遇不经意间判若云泥。
两年中,他们彼此偶有通信。突然有一天,青年甲写信说:“我接到命令,要奔赴老山前线。”青年乙回信:“我接到录取通知书,要到北京读研了。”
在炮声隆隆的前线,青年甲在野战医院负责救治伤员,在一次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他的应急救治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他也懂得了珍惜,练就了坚韧。而忙于花前月下的青年乙,此刻却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他考试多科没过。谁也想不到,两人各自命运的转变,在这一刻埋下了伏笔。
从前线归来,青年甲被分配至一所小医院工作,虽然条件简陋,但他非常知足。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充电”,拼命想补回曾经耽搁的时光。他的勤奋与踏实得到院领导的认可,一步步走上科室领导的岗位。之后,他决定考研。虽然曾两次名落孙山,但是一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便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从35岁那年起,青年甲的命运迎来了柳暗花明。考研通过,科研成果丰硕,免试直读博士。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他清晰的思路与前瞻的眼光,赢得了一名评委的青睐。这名评委,正是青年乙的科主任。
也正是35岁那年,青年乙的好运似乎走到了头。考博失败,科研成绩垫底,手术不慎引起医疗纠纷,此前顺风顺水的他再也经不住这一连串的打击,自暴自弃起来。有一天,科主任当着全科同事的面隆重介绍一位新成员——青年甲,青年乙目瞪口呆。
青年甲如今已人到中年,成了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并接任了科主任一职。他就是我的伯父。
在我失落迷茫、抱怨时运不济的日子里,他这样对我说:“人生好比一条长长的路,命运之神会为每条路都设置一些障碍,只不过有的设在路前端,有的设在路后端,没有必要羡慕那些开局一帆风顺的人。”我眼前一亮,伯父又说:“把人生拉长看,就会发现命运总体是公平的,所以不要在逆境的时候悲观绝望,前面也许就是一马平川;也不要在顺境的时候得意忘形,前面也许暗礁密布。”
把人生拉长看,这是伯父的人生智慧,也指引着我走出了心灵困境。
此类文章在《读者》杂志上很多,确实是雾霭中的一盏明灯。但是现在再看,觉得作者伯父的智慧虽在大多数人之上,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开悟。
有的人在战场上就牺牲了,就没法做出上文那样的一个“智慧”性结语。有的人没能遇上那位评委伯乐,因此未能进入著名大医院,这样的话,上面那篇美文就显得有点缺乏“说服力”了。有的人当上了外科主任,但是其他科室主任因为更懂得升官之道,因此晋升为院长,而这位外科主任最后在这个职位上退休,这样读者容易产生一个疑问,到底这个人算成功还是不成功?有的人刚当上院长,就得了医院也治不好的病。这样,读者更迷惑了,到底这个人的前方还可能是一马平川吗?
所以每次读到类似的美文,虽得到一定的鼓舞,但总觉得文章没写完。还有很多问题都没讲透,就急着得出一个“智慧”性结语。
我试着通过禅定去观察这篇文章,看到真正在引导青年甲的命运的是他强大的心愿和定力。而青年乙的心愿和定力都明显弱很多。
还是要感谢寻找自己的人,转发这篇文章。“把人生拉长看”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观察法,而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看到心愿和定力对命运的影响。
在这个故事里 两个主人翁用力都还是多了点 所以其实都活得挺累的
昨天去游泳了,现在在水里比较协调了,当然动作还不太标准,我慢慢试着改进吧。
现在不像以前那样用死力气了,能够放松同时正确用力。
我觉得生活跟游泳有些相似之处,用死力气肯定不对,但是也不是不用力。关键是正确用力。
所谓“事善能,动善时。”
在这里玩过以后,我就比较懒了,工作时间还常常出去溜溜。
阳光 你堕落了 哈哈
都是被你带坏的。哈哈
有时候我也会良心发现,自觉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党。但是一想到还有比我更堕落的南冥,就很心安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