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之后能跟人说出一番道理,这无疑是一种不错的表达能力。但对于自身真正因此而提高的那部分,能表达出来的却是一种感觉而不是那些道理。所以能说得头头是道的人,未必真的提高了;真正提高了的人,也未必就能跟人表达得清楚。当然,如果二者都达到了,那确实比较完美。
请问齐物先生,怎样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提高了呢?
根据我自己的修行体会,在很长的一段修行时间内,都是在磨性子. 可能是我自己比较蠢, 以前的时候,总是在一个范围内反复栽跟头, 齐物也不断提醒我.纵然如此,我总是犯贱. 磨来磨去, 到某一天,忽然觉得自己这样挺傻的,于是决心改变一下了. 这样就提高了
齐物说得意宫主悟性天资都好,就是说她不象我这样犯贱,每次不需要经过很多麻烦就改正了. 并能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修炼前和修炼后相比还是有了提高,以前看这些书总觉得里面的内容离自己很远,现在可以从书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天资悟性会因为每个人的业力不同而有所区别。每个人到达目的地所花的力气和时间也有差别,所以我羡慕不了得意宫主。只能虚心向师父和各位师兄师姐们学习
比较我修行前与现在,我发现在实践中有一点感觉,就是感觉到自己的心是能够引导命运的。这种感觉和业力相比可能还比较弱小。如果想让心力显现出来,我只有让心感恩,让心愉悦地接受变化。
请问齐物先生,怎样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提高了呢?
要检验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是否提高了,这需要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反观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整体状态与之前相比有什么不同,看看这段时间里面对各种人、事、物的第一念头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看看这段时间里所产生的各种念头综合到一起所产生的效果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就像一个文物鉴赏家一样,需要从各个角度来观察,经过一番反复推敲,才能判断一件器物是真品还是赝品,是哪个朝代所制,于当今这社会具有多少价值。在这种推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拷问,而不是浮在表面的一堆思绪。
齐物说得意宫主悟性天资都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并没有绝对的好天资好悟性。
我之所以跟北海说得意宫主的一些优点,这是针对于北海的弱点而言,并非说得意宫主就有绝对的优势。北海多年来读了大量传统修炼及各门现代学科的相关资料,并非常用功去研究,然而因为过多地在后天思维上面努力,导致后天不能顺利转化为先天,整体上反而不如几乎什么资料都没读的得意宫主进展来得快,在观察各种事物时更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得意宫主之所以相对于北海有这样的优势,只因为她比较自然,没太多的人为斧凿。但这样的特点,反过来说也成了自己的瓶颈,因为没有后天逻辑的反复锤炼,要提炼出一个清晰的修炼体系就难了,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也难以给人以清晰的思路,只能随便瞎说,以先天的混沌去感染别人。
当然,这种混沌的状态也有它的好处,省得把别人引进思维的陷阱,让人们大脑思维越来越发达而日子越过越难受。孔子大概就是这样一位能说会道却误人无数的杰出人物(关于这个问题,有心的朋友自己去领悟,齐物只下结论而不作任何分析、辩论。因为在分析、辩论上面纠缠只能让人停留在思维的表面上,却看不到真实的内心,也看不到长远的社会效果)。
孔子大概就是这样一位能说会道却误人无数的杰出人物(关于这个问题,有心的朋友自己去领悟,齐物只下结论而不作任何分析、辩论。因为在分析、辩论上面纠缠只能让停留人在思维的表面上,却看不到真实的内心,也看不到长远的社会效果)。
公司早读读《论语》读到乡党第十的时候讲的都是孔子的礼仪标准。有一句特别不懂“见齐衰这,虽狎,必变”书本的解释是“看见穿丧服的人,几时是亲近的人,也一定要改变面容以示同情。”我就想如果看见这个情景的人没有同情之心他也要硬装出同情的表情吗?现在人讲礼仪都只是强调言行举止,不管你怎么想的。所以很多人就口心不一,笑容虚伪。让我想到一个网友的话“孔子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子来解决”。一切从心出发,终点也是回到心。
道、德、仁、义、礼。
礼排最后是有道理的。
现在社会通病就是人们把法律当成‘道德’了。
以为不犯法就是一个‘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