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措距拉萨约260公里,距当雄县城约60公里,期间要翻越一座雪山:那拉根山,而那拉根山口也是我们这次川藏行中所经过的海拔最高的地方,有5190米.那拉根山的风景非常奇特,不时会看到两山之间,一黑一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我至今仍无法想明白,同一个地方,居然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景色,真是非常不可思议.见下图:
到达那拉根山口,虽然是此行的海拔最高,可对于经历了十多天四千多到五千多海拔的我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了,可以跑,也可以跳,还可以大声地叫,都不会再有喘不过气和头痛胸闷的感觉了.我们轻松的留了个影:
再给石头标志的背面也留下一个纪念:
据资料介绍:纳木措,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认为是胜乐金刚的道场,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之举。信徒传说,每到羊年,诸佛、菩萨、扩法神集会在纳木湖设坛大兴法会,如人此时前往朝拜,转湖念经一次,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十万次,其福无量。所以每到羊年僧谷信徒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一次就感到心满意足,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幸福,这一活动,每到藏历羊年的四月十五达到高潮,届时僧俗去集,先后历时数月。 而那拉根山又是到纳木错的必经之地,所以在山口看到的五色京幡已经形成了一个厚厚实实的玛尼堆样了,由此可见信徒所到之多.我们经过这么多藏区地方,还第一次看到如此厚实的京幡堆呢:
说起信徒,我们就不得不提沿途所见到的那些虔诚的跪拜者了,看到他们,我们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写的一首诗:<朝拜的路上虔诚叩首>诗中是这样写的:
打开那本尘封的日记
看我,还在一步一叩的朝拜着
那座远在天边的圣山啊
爱人,你还在吗
湍急的河流吞噬了我来时的路
一身的雪霜,披挂着风尘
刀削般的绝壁,横在我的面前
是我用额头的虔诚
穿越着几十年的希望
佝偻的身躯,丈量着
无尽的路
我
朝拜过多少空空的庙宇,莲台上已没有了佛
破败的殿阁危在风雨中,我看到了
会在一场场劲吹中,倒在我的日记里
化成一个个小小的句号
所以,我还在一步一叩的朝拜着
朝着我心中那座金壁辉煌的圣山
你在吗,那位诱我一世的圣女
朝拜的路上,只有我还在一步一叩的
还在一步一叩的,走着
稀薄的空气,让
雪山已没有了生灵
野鹤,在天边伫立着,也消失了
傲翔的高原之鹰飞走了
掠过了曾经是红旗飘飘的方阵,弥漫在
寄宿过我的那座用绿篱编织的小屋
那朵天天唱歌的黑色小紫罗兰呢?还有
曾经装载我荡过一望无际的小舟
只有我依然,依然在追逐着结满盛果的晚秋
还有多远的路,还有多少的风霜
我用一生走着,当我最后合上那本永远也写不完的日记时
我就将化成一座圣山,等待着来世的再次朝拜
朝拜的路上,我朝拜着
朝拜的路上,只有那细如茧丝的清风
依然诱我朝拜着
向着那远在天边的圣山
我的爱人,你还在吗
诗中虽然表达的是另一种情怀,而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却正是我们沿途所见朝拜者的真实写照,他们穿着厚厚的衣服,系着有皮或毛皮的围裙,膝盖上绑着皮套,脚穿着包皮的鞋,双手套着两块厚厚的木板,就这样全副武装地行进在朝拜路上:
据说有些人已经走了快一年了,可距离他们心中的圣山还有多远的路要跪拜呢,我们不知道.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种虔诚值得我们敬佩,可却不值得效仿,我们认为这种倾今生所有的辛苦的付出只为了求一个幸福的来世,是很荒谬的,可他们却是充满了幸福感的在做着这件事,他们脸上流露出的那种无邪和满足的笑容是我们在现今社会上很难见到,又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就连他们迈出的脚步都显得那么充实,那么健康:
我们遇见的上面两个时,把他们截停了,送了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给他们,目的只想让他们能停下来休息一下,也希望能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可惜语言不通,我们无法了解到什么情况.只能在心中为他们祈祷,衷心祝他们一路走好,早日到达他们心中的圣地.
一路上,我们看到很多这种朝拜者,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也有少的,有推着行李车,据说如果是自己推车,那么把车推到前面后,自己要再走回去被跪拜,据说有些人是自己去的,有些则是一个村或一个寨推选出来,代表全村或公寨人去的。很多我们无法一一拍下,但感佩他们的虔诚,如果人在做人做事时能有此虔诚,世界何愁不和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