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站立自调法
站立自调法是我们推出的方法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原地漫步自调法为基础,分为两节动功和一节静功。
第一节 强化下盘
下肢的强壮,是生命力旺盛与否的重要特征。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他的下肢一定是强壮有力的,一定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重心。相反,一个身体虚弱的人,腿部一定是比较软弱的,协调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重心。因此,我们首先要提高下肢的力量,强化它们与身体的协调能力。
两脚略分开,重心放在脚后跟。两眼向前方看,视线略向下倾,与水平面大约成10度角,眼睛固定在一个点上。以原地漫步法为起式,由踝关节的旋转带动,使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有序地动起来,腰部在一个水平面上稳定、自然地左旋右旋,达到全身无处不动,这时候手上开始发麻、发热、发胀。
观想全身,把身体看透明,意识手心、指头发出象手电筒一样的辉光。当重心右移时,自然地沉右肩,提左肩;当重心左移时,自然地沉左肩,提右肩。这样,由踝关节带动,在腰部左右旋转过程中,右手上的辉光扫过右肾,腰推,经右腿外后侧扫到右边踝关节,扫过右脚背,扫到左脚,沿左腿内侧到左腹,经脾、胃,过肝区,再到右肾。左手与右手作对称运动。
下肢无力者,应多练习这一节,多让手上的辉光扫过下肢。脏腑有问题的,应有意识地让手上的辉光更多地经过该器官。注意体内的感觉,局部有不通畅的感觉,则通过全身关节的旋动和手上的辉光把局部感觉散开。
第二节 理顺上身
先做一会儿强化下盘,下肢经络有序运动之后,就可以进入这一节的练习了。这一节主要作用是调节脏腑的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起式除手臂外,其它均与第一节相同。把双臂高举过头,手心照着头顶中点百会穴。以踝关节旋转带动,使全身所有关节自下而上放松,作整体有序旋转。这个方法对提神、改善头部血液循环有很好的效果。
当重心右移时,双手从右侧划下,左手辉光扫过肝区到下腹,右手则绕到背后,过右肾到腰椎。重心左移时,左手经左腰,过左肾,到腰椎,上提到左腋;右手则从腰椎上提,过腋下,经前胸,到左腋。如此左右对称顺着身体外表让手上辉光扫出闭合的圈子。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手上辉光在身上扫出的圈子可大可小,身上哪里有阻碍感就让它经过哪里。大的时候上面可以扫过头部,下面可以扫到脚跟;小的时候可以集中在下腹部位。
以上两节动功,动作的快慢、幅度都要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调整,让整体和谐,符合前面所说的九个原则,而不是机械性地操作。用形象思维审视全身时,要把全身看透明,辉光所照射的深度根据自己的感觉作不断的调整,可以只射到皮肤表面,也可以透过皮肤到达脏腑,甚至可以透射到骨头里面,把骨髓照亮。
在运动过程中,应该是心平气和,越做越舒服、越做越轻松才对,如果做了反倒感觉不舒服,做得气喘吁吁甚至喘不过气来,那就是什么地方没协调好,这时候应该减小运动幅度,动脑筋想一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第三节 抱球静养
动功虽然可以很快地达到整体气血的通畅,但由于形体处于变动之中,内部微观的生理状态并不能建立真正稳定的有序态,因此必须经过形体定态的训练才能够最高程度地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
第一节动功侧重于下部,第二节侧重于上部,这一节静功则以守中为主。重心放在脚后跟,眼神定在一个点上,躯体与下肢姿势与前两节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各关节不再作大幅度的旋动,稳定下来,处于外表看不出来的微动状态。双手于小腹前作抱球状,手心与十指的辉光照向自己身体。
这节静功,外表上看来似乎没动,实际上内部在作有序的微动,同样是以踝关节为起点,全身所有的关节都处于松动之中,随时都可以自如地动起来,而不是僵死的状态。意识审视全身,十个脚趾微抓如树根入地,自踝关节开始,扫过膝关节、髋关节、每一个脊椎骨,到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到每一个手指,全部都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开始站立的时候,比较不好掌握这个感觉,可以让重心作小幅度的移动,带动全身关节小幅度旋动起来,去体验每一关节的状态,然后再把幅度减小下来直至外表看不出来。如局部关节僵硬了,可通过由踝关节发起的整体微动把它带开。到最后,可以站到有岿然不动的感觉,连自己都感觉不到内部的动,甚至所有的感觉都消失了。
静养的时间自己把握,时间不多时可以在把自己调整得全身舒畅、下腹充实时作收式。静养时间越长越好,如能达到一小时、两小时更佳。抱球的位置也没有限制,一般开始时抱球于小腹前,练到一定火候,想提高体力时可把位置提高,抱球于胸前。抱球于胸前时,手掌仍要照着小腹丹田位置,指头自然向内弯曲,左手指向右脚,右手指向左脚。不管怎么站,都要以自身感觉舒适为判断依据,全身要有浑圆感,象一个球一样。
以上三节自调法,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练,但不管怎么搭配,应该掌握由下而上、由动到静的原则。最后都要做一下收式。收式如漫步法。
八、静坐自调法
静坐自调法与抱球静养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下肢与手臂的耗能降低到相当的程度,集中在躯干部与头部有序性的培养上。
如果坐在凳子上,凳子的高度要求与小腿相同,这样才能达到小腿竖直、大腿水平的状态,才容易达到全身和谐、低消耗的要求。两脚板要求平行,分开十公分左右,双手手心朝下自然安放在大腿上或自然交叠搁在大腿根部。也可以双腿交叉盘腿而坐,左脚在内右脚在外,双手手心朝下自然安放在小腿上或自然交叠搁在大腿根部。
调整两个股关节的距离,尽量往里收缩,减小它们之间的距离,让会阴部受到挤压。重力压在两个股关节上面,轻拉几下脊椎骨,使背部自然伸直。再轻轻活动躯干部各关节,把两个股关节与两个肩关节连成的对角线轻拉几次,使肩膀松下来。经过这样调整,让全身除了两个股关节与会阴部外,都处于很轻松的状态。眼睛微闭,意识有意无意地去体会重力在股关节产生的压力,捕捉两个作用力的中心,并使重力平均分布在两点上。如有杂念出现,就随它出现,不管意识怎么变化,只管守住这两个点。这样意识会自然而然地慢慢平静下来。
不管周围发生什么事情,只管守住这两个点。如有外界突然来的惊扰,不必惊慌,只须什么都不管,守住这两点,轻拉脊椎骨几下,再两个股关节与两个肩关节连成的对角线轻拉几次,就可重新归于平静,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坐到最后,全身轻松,意识里面毫无杂念,基本处于休息的状态,有时候一两个小时感觉起来会象几分钟一样就过去了,过后感觉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收式与漫步法相同。
九、平卧自调法
平卧是消耗最少的方式。仰卧时把双手交叠安放在丹田位置,这样三条“经络”就交汇在丹田上面了。左侧卧则把左手压在左耳下,右手小臂搁在右腰上,手掌下垂,手心对着丹田;右侧卧刚好相反,右手在右耳,左手在左腰。微微调整全身各关节相对位置,让全身感觉自然舒适。
自然呼吸,让丹田成为呼吸运动起伏的中心点。放松全身所有的关节,有意无意地体会丹田起伏运动向全身扩散的感觉。这样慢慢地,呼吸会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越来越长,越来越均匀,越来越缓慢,最终会感觉到呼吸变得非常微弱,而全身非常舒畅。练到一定程度,呼气时会感觉到一股暖流涌向全身,直至脚底。这个方法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问题都有良好的调整效果。
这个方法无须收式,能自然而然地睡着最好。
以上提供的四种方法,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要执着于形式上面,而应该从形式中去把握其中的精神,这样就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行、立、坐、卧中随时随地进行自我调节,就不会出现“没有时间”这个问题了。只有随时随地地把握并调整自己的状态,才能保证永远的健康。就算不小心生病了,也不要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去医院,而应该马上使用自调法进行自我调理。在病症刚刚表现出来的时候,最容易调整过来了。比如说感冒,症状刚刚一表现,立即采用站立自调法,往往能够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如在户外,条件不适合作站立自调法,用漫步自调法同样可以有良好的效果。或者,也可以用静坐自调法,坐在凳子上,调整脚趾与踝关节,调整膝关节、股关节、脊椎、肩关节。胃肠不舒服可以用站立自调法的两节动功,头痛可以用第三节的静功。这些靠自己平时经验的积累,灵活调整,而不要学成死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