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健康乐园大同之道性命双修 → [转帖]地球周围发现时空漩涡:爱因斯坦预言得到证实


  共有933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转帖]地球周围发现时空漩涡:爱因斯坦预言得到证实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齐物先生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3913 积分:158314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6-08-17 15:13:14
[转帖]地球周围发现时空漩涡:爱因斯坦预言得到证实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07-13 23:56:29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爱因斯坦的预言再一次得到了证实!科学家们经过仔细的检测,发现地球周围确实存在时空漩涡,并且其各项参数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完全符合。这是此间在美国宇航局总部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消息,探测的结果来自对该局实施的引力探测卫星B(GP-B)计划的数据分析结果。  


这是一张示意图,显示引力探测卫星-2号正在太空测量地球周围存在的时空扭曲效应
 

这是引力探测卫星-2号陀螺仪使用的其中一个超完美球体

这是一张示意图,展示一个黑洞周围存在高度扭曲的时空
 
    科学家们终于在地球周围发现了时空漩涡,再次证实了爱因期坦的广义相对论。这对于人类的成长来讲,是个重大进步,人类再一次明白时空的真实意义。


    时空可以扭曲,可以漩转,意味着过去,未来和现在,可以在一个点上重合。这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可能立马想到了时空穿越,我们可以回到过去,我们可以到达未来。那么,死又能代表什么?生又能代表什么?我们今天所处的时空又是什么呢?如果你能在过去存在,如果你能在未来存在,那不就表示你其实一直都在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吗?一个人能存在于过去,能存在于未来,那他不是不死不老吗?死和生不就是一场游戏,一个虚幻吗?


    我们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现在的我们已经永远把自己刻在了宇宙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那么未来会不会对现在也会产生影响呢?未来会不会对过去也会产生影响?就象音箱和麦可风的输入输出系统一样,音箱中输出声音,也作为麦克风的输入声音,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我们现实世界会不会也是这样一个结构模式呢?现在、过去、未来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循环体系。就象有些时空穿越剧拍的一样,可以影响现在。

 

    1、未来是不确定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下一秒将发生什么,谁也预计不到。未来是多维的,每个人行为的不同,外界的干扰不一样,未来就不一样。下一秒可能:你中奖了,你肚子痛,地震,火山爆发,朝韩开战,拉登重现,你决定回贴。等等。随机性很大。


    2、现在也是不真实的。首先;你看到的所有图像都是不是同一时刻的图像。而是过去发生的图像和动作的组合图像。打个极端的例子:你抬头仰望天空,你看到天上的星星,这些星星的光,并不是这个一刻所发出的,而是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上百亿年各种光的组合体。这个图像是真实的吗,显然不是,它是多个时刻不同图像的组合体;其次,你从没办法去接触任何一个世界里真实存在的物体!我们永远不可能碰到一起,我们身边的实体只是一种幻觉,要是两个物体在现实世界里碰在一起,例如台球撞击在一起,其实它们并不互相撞击,只是表面的原子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互相排斥。你坐在椅子上,其实永远没有坐在上面,而是以1埃(一亿分之一厘米)的高度浮上面。你的电子和它的电子不可调和地互相排斥,不可能达到更密切的程度。


    3、最可怕的是过去(历史)也不是唯一的,而且是可变的。根据霍金的最新研究成果(加上我自己的理解,可能不一定准确),可以将量子力学的表述应用到宇宙整体中去:宇宙正如粒子一样,不仅有一个单独的历史,而且具有每一可能的历史,而且我们对其现状观测影响它的过去并确定宇宙的历史。这段有点绕口,意思就是过去是个一多样性的过去,不是唯一确定的。而且,最神奇的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活动行动还可以改变历史!打个比如:现在热播的穿越电视剧《宫》,女主角穿越时空以后,她可以改变现在的结果,这个结果又可能改变现在的她。。。。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的过程。。。,而且永远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未来,现实,包括过去,都是不可确定的和可以改变,而且现实是虚幻的,不可以触摸的。那么整个世界,现实是真实的吗?


    发现地球周围确实存在时空漩涡,这是在美国宇航局总部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消息,探测的结果来自对该局实施的引力探测卫星B(GP-B)计划的数据分析结果。


  引力探测卫星B项目首席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弗朗西斯·艾福瑞特(Francis Everitt)表示:“正如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那样,地球附近确实存在时空扭曲。”


  而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克利福德·威尔(Clifford Will)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威尔是爱因斯坦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他目前正担任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一个独立下设委员会的主席职务。这一委员会于1998年由美国宇航局创立,其主要目的便是对引力探测卫星B的数据进行检查和评估。他说:“有一天,今天的这个实验将被作为经典案例写进物理学教科书。”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空间和时间是交织在一起的,形成一种被他称为“时空”的四维结构。地球的质量会在这种结构上产生“凹陷”,这很像是一个成年人站在蹦床上陷进去的情形。爱因斯坦指出,引力的本质仅仅只是物体围绕这种时空凹陷的曲线边缘运动的外在表现。


  如果地球是静止的,那这种扰动将不复存在。但是地球并非静止不动,我们的地球在不停旋转,这种旋转会产生扰动,尽管非常轻微,但仍然会产生一种四维漩涡。而这就是2004年发射进入太空的引力探测卫星-B所要探测的目标。


  实验的原理


  这一实验项目背后的科学原理非常简单:科学家们将一个陀螺仪送上地球轨道,使它的一个旋转轴指向一颗遥远的恒星作为参考点。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这一旋转轴应当永远指向这一颗恒星。但如果空间是扭曲的,那么陀螺仪的指向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改变。通过对这种改变的精密检测,科学家们能了解时空弯曲的相关信息。


  这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非常艰难。


  首先,制造引力探测器B中4个高精度陀螺仪需要用到精度极高的球体。事实上,这些陀螺仪内部的转子是人类迄今制造过的最完美球体。它们的大小约相当于一个乒乓球,由熔凝石英和硅材料制成,其相对完美球体的误差在任何方向都不超过40个原子的厚度。这样高的精度是必须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做,那么这些陀螺仪转轴的晃动将出现误差。


  根据爱因斯坦理论进行的估算显示,地球周围空间的时空扭曲将导致陀螺仪旋转轴出现每年0.041弧秒的改变。1弧秒等于1/3600度。为了测出这样微小的改变量,GP-B探测器必须具备0.0005弧秒的精度。这就相当于让你测量放在100英里(约合161公里)之外的一张纸的厚度。


  对此,威尔说:“GP-B探测器项目的工程师们不得不发明一整套全新的技术来满足这种不可思议的要求。”


  举几个例子,工程师们开发了一种“无拖曳”卫星技术,它可以让卫星擦过地球最外层大气却不会造成对其内部陀螺仪的扰动。他们还开发出独特的技术来防止地球磁场穿透探测器从而影响其测试精度。最后,他们还设计出一种技术来测量陀螺仪的旋转角度,但整个过程中不会触碰到陀螺仪从而对其造成影响。


  即便克服了制造和设计上的技术困难,进行这项精度空前的实验本身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经过一年的数据收集和将近5年的数据分析,GP-B项目的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几乎接近完成这项工作。


  艾福瑞特说:“我们测量到测地线效应值为+6.600或-0.017,惯性系拖曳效应值为+0.039或-0.007。”


  测地线效应是指由于地球的静止质量引起的陀螺旋转轴改变,也即时空的凹陷。而惯性系拖曳效应则是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陀螺旋转轴改变,也即时空的扭曲。测量得到的这两组数据都和爱因斯坦理论的预测非常吻合。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有可能回到过去……



平等,即齐物

万事万物本平等

我们的心却经常觉得不平等

心先病而致百病

齐物,则百病自消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齐物先生
  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3913 积分:158314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6-08-17 15:13:1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07-14 00:13:25

还记得那个段子吗?

 

《色戒》,女人是靠不住的;

《投名状》兄弟是靠不住的;

《集结号》,组织更靠不住……

 

爱因斯坦说,未来是靠不住的,现实一样靠不住。。。你的历史也靠不住,你怎么证明你是地球人?



平等,即齐物

万事万物本平等

我们的心却经常觉得不平等

心先病而致百病

齐物,则百病自消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南冥天池
  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015 积分:622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02-14 12:49:5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07-14 08:40:21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难怪爱因斯坦对佛学那么推崇

原来他自己也是这么看得

 



我心似红莲 扶摇任天然 何物堪比伦 悠悠碧空远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南冥天池
  4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015 积分:622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02-14 12:49:5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07-14 08:41:57

另外 又有谁能证明是不是爱因斯坦给大家的引导 通过这么多年的心念放大而造成了这个时空扭曲呢


我心似红莲 扶摇任天然 何物堪比伦 悠悠碧空远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乐子
  5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17 积分:1577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01-04 12:33:5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07-15 11:37:08

看不明白。

 

关于原理: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我感觉后面的说法好像压根做不到,仅仅消除地球磁场影响是远远不足够的。现实中,何止仅地球影响呢?

 

特别是越完美的内在因素,其受外在影响越明显。



身心家园

http://blog.sina.com.cn/shome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秋毫之末
  6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646 积分:5745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2-27 19:53:27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07-15 12:42:35

测量对象是地球周围。仪器与地球,再大点扩散到日、月、地球,构成系统。
系统共同所受外力不影响系统内的测量精度。消除系统之内仪器之外所受力即可。所以有大气层摩擦、地磁等。
再说,报道里提出的是该项目中的技术创新。至于引力摄动计算这样的,就没有提了。
隔绝磁力就像个防弹衣。一米远都打不穿。更不用说十米远的了。

[本帖通过手机版发表]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irene010
  7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29 积分:468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2-08 18:33:39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07-19 17:23:39

宗教的轮回也就得到了解释吧


世界因为修炼而更美丽......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清莲
  8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28 积分:296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02-19 10:49:5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07-21 09:29:52

可见时间空间是就假的。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秋毫之末
  9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646 积分:5745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2-27 19:53:27
中微子超光速实验结果获“确认” 质疑仍存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8 12:58:03

 

 

新闻来源:科学网
9月,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公布OPERA中微子实验打破光速的消息,立刻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但当时多数物理学家都对实验结果持怀疑态度。   11月17日,来自OPERA的研究人员发布新的实验数据,确认了之前的结果。

来自 OPERA的Dario Autiero说:“此次的结果比之前的结果要稍微好些。”他还补充说,之前合作组里的一些成员希望用更多时间检验结果,从而拒绝在论文上签字,目前他们已全部签字。其中一位成员、德国汉堡大学的Caren Hagner表示,实验的精确性得到了改进,统计分析更为可靠了,并且由OPERA里的不同小组进行了重复。  

然而,OPERA之外的科学家仍然表示怀疑。他们寄希望于由一个独立的实验来进行重复。其中最受期待的是美国费米实验室“主注入器中微子振荡搜寻”(简称MINOS)实验。针对OPERA的最新结果,费米实验室发表声明说,该实验室正在升级有关系统,2012年初应该可以获得相关结果。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秋毫之末
  10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646 积分:5745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2-27 19:53:27
扩展阅读,科普。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8 13:05:47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哲学思考 (转载)

来源: 白晓莹的日志

作 为20世纪数学理论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被誉为“数学和逻辑发展史中的里程碑”[1]。哥德尔定理的提出不仅具有数学意义,而且蕴含了深 刻的哲学意义。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数学定理能够如它一样,对人类文明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哥德尔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必将 在人类理性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突显出来,并不断为人的思维所理解。

 


    一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是数理逻辑学中论述形式公理化系统局限性的两条重要定理,它由伟大的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 于1931年提出。哥德尔写道:“众所周知,数学朝着更为精确方向的发展,已经导致大部分数学分支的形式化,以致人们只用少数几个机械规则就能证明任何定 理。因此人们可能猜测这些公理和推理规则足以决定这些形式系统能加以表达的任何数学问题。下面将证明情况并非如此。”[2]
    哥德尔第一条 定理指出,若形式系统是相容的,则此系统必定是不完备的。也就是说在系统中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既不能用系统中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加以证明,也不能用系统中 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加以否证,即成为不可判定的命题。那么有什么命题是不可判定的呢?哥德尔第二条定理说,上述形式系统的相容性就是不可判定的。
    以 前数学家总以为:如果某个命题是正确的,一定可以用数学演绎方法证明其为真;如果某个数学命题是错误的,也一定又可以用数学演绎方法证明其为假。正如法国 数学家庞加莱所说:“在数学中,当我拟定了作为约定的定义和公设以后,一个定理就只能为真或为假。但是,要回答这个定理是否为真,就不再需要我们将要求助 的感觉证据,而要求助于推理。”[3]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建立一举粉碎了数学家两千年来的信念。它告诉我们,真与可证是两个概念[4]。“可证性”涉及 到一个具有能行性的较为机械的思维过程;而“真理性”则涉及到一个能动的超穷的思维过程。因此,可证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悖 论的阴影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无怪乎著名数学家外尔发出这样的感叹:“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相容 性。”[5]266

 


    二
    哥德尔的结论是划时代的,著名物理学家惠勒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断言:“即使到了公元5000 年,若宇宙仍然存在,知识也仍然放射出光芒的话,人们就将仍然把哥德尔的工作……看成一切知识的中心。”[1]哥德尔思想具有潜在的科学和哲学价值,它已 经被引申到自然科学乃至人文科学的各个角落,对数学、逻辑、语言、人工智能、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深刻地揭示了形式系统的内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由形式系统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不可克服的。因为一个 形式体系的无矛盾性在本质上是超越这个形式体系的。它处在一种两难境地:或者允许在逻辑思维中有矛盾存在,或者承认存在着逻辑方法证明不了的本逻辑系统内 部的问题。因此,那种希望把数学搞成一个形式化系统,希望所有的猜想都能从逻辑出发加以判定,希望永远不发生“出乎始料”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数学不等 于逻辑,重要的数学成果并不总是能从公理直接逻辑地推出,数学的神奇之处主要扎根于观察、直觉和灵感。
    事实上,不论是作为科学认识前提的 公理、假设,还是在一定前提下的逻辑推理,都有其预设的不可证明的信念。人类认识世界总在一定的信念指导下的逻辑展开,并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扩展着 对世界新的观念。因此,信念的合理性是相对的,它要随着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在信念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科学家的非机械的、非逻辑的 智力创造,逻辑的一致性只是一种理想的指向和要求。


    第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也进一步揭示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局限性,从本质上证明了机械论、还原论是错误的。按照他们的观点,精神 活动过程同机器执行程序一样,不过是在从事某种良定义的被称为“算法”的运算过程,而人脑和简单的计算机的主要差别仅仅在于人脑活动具有更大的复杂性,或 者表现为更高级的结构,人的所有精神品质,包括思维、情感、智慧、意识都不过是大脑执行的“算法”特征而已。
    但是,人脑终究不能解释成机 器,计算机绝不可能超越人类心智。“因为,无论我们构造出多么复杂的机器,只要它是机器,就将对应于一个形式系统,就能找到一个在该系统内不可证的公式而 使之受到哥德尔理论的打击,机器不能把这个公式作为定理推导出来,但是人心却能看出它是真的。因此这台机器不是心的一个恰当模型。我们总想制造心的一种机 械模型,即从本质上是‘死’的模型,而心是‘活’的,它总能比任何形式的、僵死的系统干得更好”[6]。这也诚如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所说, 人类判断数学真理的过程是超越任何算法的,因为,意识是我们赖以理解数学真理的关键,这种意识是我们能够借直觉的洞察力“看出”某些在数学形式系统中不能 证明的数学命题的真理性,而意识是不能被形式化的,它必定是非算法的。因此,计算机不过是强人工智能专家所钟爱的一副“皇帝新脑”而已[7]。

 

    第三,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的不完备性说明科学结论也是不完备的。自从近代科学开始自然的数学化努力以来,科学问题就是被数学编码的问题,科学结论就是 被数学化的结论。正是由于作为科学的语言、模式、方法和工具的数学本身的不完备性,导致了由它所表述、绘制的科学结论的不完备性。
    科学结论的不完备性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科学结论的不完备性预示着存在着许多不可解的科学问题或否定性的科学结论,从而产生了一大批限制性成果。如,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之父图灵证明没有一个程序能够证明检验任何程序是否将在某个时候停止(即停机问题)。
    科 学结论的不完备性还有着独特的哲学意义。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郝柏林院士所言,“否定比肯定更具普遍性”[8]。在科学上,一个否定性结论的形成往往标志着 一个新科学方向的产生。认识到绝对温度零度不能达到,恰恰是低温物理学的开始;认识到质点不能超光速运动,正好是相对论的开端;认识到测不准原理,恰好是 量子力学的诞生;如今,又是由于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现象的发现,一门全新的复杂性科学正在蓬勃兴起。


    第四,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从科学的层次上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在回答有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问题上,许多人似乎从来就没有经 过认真地思考便不由自主地接受了人的心智或认知能力是没有根本性限制的观点。但是,自己的创造物正是反观自己的最好镜面,数学作为人类心智与理性的产物, 正好反观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或不完备性。形式系统的不完备性必然根源于它的创造者的不完备性。
    人类心智与理性的不完备性也是基于人类及其 心智和理性均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这一基本认识的必然推断。只要人们承认这一进化论的结论,那么就不难认识到,人类的心智与理性是受制于进化水平的。也就是 说,人类进化到什么程度,其心智与理性便达到什么水准,它们是处在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之中的,它们本身就是人类生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来,任何一 个特定历史阶段,人的心智与理性水准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穷尽无限,达到全知。心理与理性的这种有限性或局限性,必然通过自己的不完备的创造物得以显现。

 


    三
    哥德尔定理也同样震撼到西方以笛卡尔、洛克为代表的基础主义知识论传统。长期以来,知识的确定性是人类认识 客观世界所坚守的信条。罗素就曾经说过:“我像人们需要宗教信仰一样渴望确定性。”[5]230人们普.遍认为,真正的知识不同于意见或主观信念,它是绝 对确定的、必然的真理,不容置疑。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始于柏拉图对知识的探询。他认为知识源于独立于时空之外的、不可知觉的理念世界,而在理念世界中的事 物是永恒的、确定不变的,因此知识是确定的、可靠的、真实的。而意见或信念却源于可感知的现象世界,现象世界中的事物是短暂的、流变的、不确定的,因此意 见或信念是不可靠、不确定的。两千多年来,人们的认识总是在思维中舍弃对象世界和自身的不确定性的因素,通过思维中的确定性来建构对象世界的确定性,从而 达到对对象世界的确定性认识。
    数学知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永恒性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欧几里德几何学曾经代表了认识追求确定性的不可 抗拒的尊严。自古希腊确立理性主义的认识方式以来,认识总是追求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确定性知识。理性主义知识论者笛卡尔更是将数学视为知识的唯一范式,“因 为它的立足于公理上的证明是无懈可击的,而且是任何权威所不能左右的。数学提供了获得必然结果以及有效地证明其结果的方法”[9]6。
    知 识的确定性观念伴随着数学强大无比的对自然现象的阐释力被进一步强化了。拉普拉斯甚至说,“世界的未来是完全由它的过去决定的,而且只要掌握了这个世界在 任一给定时刻的状态的数学信息,就能预报未来”[9]230。正是由于先贤建构并确立了追求确定性知识的科学认识的思维方式并形成传统,后来的哲学家总是 寻求对所获得的科学知识进行普遍必然性的逻辑辩护。直到今天,确定性依然是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科学之为科学的本质特征。这是传统知识论的主题,也是科学哲学 的主题。
    但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说明,不确定性是人类认识的形式逻辑思维本身固有的。即使纯粹数学也无法彻底达到确定性,进一步,数学概念 和理论如果结合于人们的实际经验和科学观察,就会产生更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在任何认识中绝对的确定性是没有的。“哥德尔直言不讳地说过,我们没有任何绝 对确定的知识。言外之意,哪怕极其简单的事情,我们也无绝对把握说自己完全捕获了堪称终审法庭的客观实在”[10]。克莱因对此总结为,“人类对于宇宙以 及数学地位的认识已被迫作出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我们知道,数学已不再受到普遍尊重和景仰。数学曾经被认为是精确论证的顶峰,真理的化身,是关于宇宙 设计的真理”[5]序。“这可能是本世纪某些人声称的数学的一大特征,即其结果的绝对确定性和有效性已丧失”[5]269。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则诙谐地说: “上帝不仅掷骰子,有时他还把骰子扔到了找不到它们的地方。”[11]
    承认知识的不确定性,对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有何重要意义?我们认为, 科学上的结论其实并不具有许多人所坚持的本体论意义,而只具有认识论意义。这就是说,我们反对把科学结论看作是对真实世界的终极反映,相反,科学结论只是 人们用心智与理性构建的自然图景。具体说,相对论中的质点不能超光速运动,只是相对论自然图像中的表象,它与真实世界中的物质是否可以超光速运动并不相 干,或者说,它并不能排斥真实世界中(可能存在的)物质的超光速运动。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则,也只是量子力学自然图景中的表象,它并不排斥真实世界中的 粒子总是存在着确定的位置和速度,只不过人们无法同时测量出它们的精确值。如今混沌学、复杂性科学中所揭示出的一些不可计算、不可预测现象,依然是自然图 景中的表象,不可计算,不可预算,只是在认识论意义上反映了人的认知的一种缺陷,这丝毫不影响真实世界本身的“计算”。“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 消逝着”[12]。无论人类为它绘制的图景是不是像,它都毫不在乎,并自在地生成着,消逝着。图景只于绘制它的人类有益。
    但另一方面,绝 对确定性知识的不可能与知识不确定性的凸现,并不意味着知识论的“死亡”,而是知识论的“新生”。知识的确定性应由此获得新的意义,它可视为人类理性的一 种理想追求。知识“尽管并不是完美的佳作,即使不断完善也未必能去除所有的瑕疵,然而它是人类与感性知觉世界之间最有效的纽带”[5]366,“就知识的 确定性而言,数学是一种理想,我们为这一理想而奋斗,尽管我们也许永远不会到达。确定性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不断捕捉的一个幻影,它是如此无止境地难于捉 摸。然而理想具有力量和价值,公正、民主和上帝都是理想。的确,也有在上帝的幌子下被谋杀的人,审判不公的案件也臭名远扬,但是,这些理想是千百年来文化 的重要产物”[5]366。
    因此,追求绝对确定性知识的不可能,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知识的可靠性上,一定要采取一种彻底怀疑主义的态度。怀 疑主义虽给我们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思想空间,但它的假设性前提——知识如没有绝对正确的把握就不应产生,也是不现实的。世界上虽没有那种不容置疑的绝对确定 性知识,但知识也不是非要有这种不容置疑的绝对确定性不可。因为,尽管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随时都会犯错误,但是我们的认识毕竟在这样的易谬论中真的前进 了。知识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知识的绝对确定性而逐步显现知识的不确定性的历史。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740380921&owner=87567846

--------------------------------------------------

我胡乱对应一下:

本体是阿赖耶识图书馆

认识论 是检索机制

认识    是每个人的现实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