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健康乐园大同之道人生罗盘 → 名人与禅的故事


  共有920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名人与禅的故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石鼎散人
  1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452 积分:655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7-08-11 11:07:08
名人与禅的故事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02-29 08:50:01

    苏轼与佛教关系密切。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据《苏轼诗集》载:“君(苏辙)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栾城后集》卷二一《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也说他“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而苏东坡于禅宗则是情有独钟,并对他影响深远,历久而弥真弥坚。禅宗透脱无碍,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使苏东坡在种种危难困厄中仍能保持通脱无碍的姿态和积极乐观的信念。因此他在《东坡居士过龙光留一偈》中盛誉禅宗:“所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苏东坡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不少禅师与他保持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苏杭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在苏杭的时间前后有七八年之久;苏杭不但风光旖旎,经济发达,而且高人云集,禅师倍出,苏东坡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曾说:“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东坡志林》卷二),此话并非夸夸其谈之辞。苏东坡在苏杭结识的禅师,有清顺、守诠、仲殊、道臻、可久、垂云、思聪、惠思、怀琏、善本、道荣等。由于东坡的宿慧,再加上众僧友的启发,使他在佛理的体悟上能再上一层楼,而他们所留下来的妙事妙理,更成为千古的佳话。其中东坡与佛印禅师的众多公案,在后世流传最广……
    佛印了元,字觉老,本出身于富庶之家,后因皇帝赐与度牒而出家。苏东坡移居湖州过金山时,结识了佛印。元丰二(1079年),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与佛印了元建立了更为密切的情谊。
    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东坡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 做为纪念。”苏东坡便答应了。
    佛印禅师反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
    苏东坡为之语塞。
    色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诸行无常、刹那不住、没有一样永恒实在,故不能安坐于此。
    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走着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好像一团牛粪。”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出来的却是粪。”
    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就“一屁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大千为床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啊!

    悟道者眼中,佛与牛粪自性本自清净。东坡与佛印禅师时常一唱一和,嬉笑怒骂,以诸公案,遗教后世。
    一般人谈到苏东坡和禅,喜欢列举他与佛印的传奇故事,却忽略了苏东坡曾写过许多佛与禅的诗歌。这些诗歌十分优美,观点独到,很有悟境,可以 看出苏东坡是有真实修证之人。否则不会四度贬官,还能维持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
    古来的大禅师,也有许多肯定东坡的悟境,像大慧宗杲禅师就给予其极高的肯定。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尊者甚至认为苏东坡的文字处处有开悟之机,只要参透了诗中玄机,就能如“沸然消雪”的开悟。台湾当代高僧忏公上人也开示过:“苏东坡居士是开悟之人,只是很少人能够体会罢了!”
    从宋朝之后,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能随遇而安。而被常人视为是受苦的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却是他一生过得最丰富且快意的一段日子。苏东坡毕竟是慧根深植,在充满浮沉不定的一生中,他始终能潇洒面对,也正因为如此的性格,使得他的诗词文中,总具有明朗空灵的自然之气,这或许是东坡再一次乘愿下世渡众的另一段因缘吧!

鸟窠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沈,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口能诵,八十老翁行不得。”
    这首七佛通偈看起来虽然稀松平常,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如果人人能够消极的不为恶,并且积极地行善,人间那里还有邪恶?社会那里不充满爱心和乐呢?也因此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大小不二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
    “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份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此即圆融诸法了。

咸淡有味
    由艺术家入佛的弘一大师,把佛道修行和艺术生活集合起来,更见出他的人生境界。有一天,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来拜访,吃饭时,只见他吃一道咸菜,夏先生不忍心的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过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好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师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是一句多么富有佛法禅味的话啊!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无处不是味道。一条毛巾用了三年,已经破了,他说还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来爬去,访客嫌恶,他说只有几只而已。可说真正体会了“随遇而安”的生活。



谁说净土远在天边,却见笑脸总在人间。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莲花主人
  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406 积分:524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6-08-17 15:08:51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02-29 11:27:14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

呵呵,真好!



清净名莲花

见性即主人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