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缸还会来吗?
最近有文章;如今城市中的孩子不知道“司马光砸缸”中的“缸”为何物?
第一个学生:“老师,什么是缸?”
第二个学生:“哪买的缸?多少钱一个?”
第三个同学问:“缸是干什么用的?”
班长站起来,看看同学们期盼的目光,深吸了一口气:“老师,这个故事——是假的!”
我曾是卖水缸的,我的孩子常常寄放在水缸中,就这样慢慢长大,看到水缸,记忆便涌上心头。
下乡返城后,站在陶瓷柜台前,店堂中堆满了各种日用陶瓷制品,笨重的水缸占据了商店的一角。城市虽然有了自来水,但每年冬天腌咸菜习惯,依然风行。到了初冬,大量的水缸进门了。
这些陶瓷水缸,非常笨重,想挪动一下,就得有一手“滚缸”的功夫,须用巧力才行。水缸价廉物美,宜兴出产的“一担缸”,售价为两元九角,冬天腌菜,家中断水时,全靠它储备,九十年代前,几乎家家都有一只水缸,作为应急之用。
顾客大多喜爱釉面光亮的宜兴陶瓷,选好水缸,我把缸滚到十米开外的店门口,帮助他们捆扎在自行车架、三轮车上。
水缸是粗陶,新水缸难免会有渗水现象,顾客不明就里,时常投诉。所以,在售出前,营业员总要反复叮嘱:“新缸先用淘米水泡几天,待陶瓷中的微小细孔被堵塞后,才可放心使用。初期渗水是正常现象。”
那时节,单位的开水桶,有时也由水缸代替,毕竟价格便宜,为水缸加工出水口,是我的拿手活,用一把尖尖的小榔头,仔细地敲击厚厚的缸壁,经过半小时左右,敲出一个圆洞,安装上铜水嘴,垫上橡皮圈,成了!赚了一块钱。
孩子蹒跚学步时,由婆婆照顾。文革尚未结束,居委会大、小会不断,婆婆是党员,以身作则,开会不带孩子。三天两头把孩子抱来,放在空水缸里,我在柜台埋头做生意,不时回头看看我的宝贝儿子,嘱其不可乱动。孩子乖巧,看着外面的世界,倒也安静。婆婆开完会,抱着他回家了。有时,孩子来店中玩耍,看到成堆的水缸,儿子便会高喊:“妈妈,妈妈,快把我放到缸里。”
21世纪的城市少年,不知道水缸的模样,也属正常,水缸,还会再来到城市吗?
作者:浙江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