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我是辞职回家学习呢?还是留在这里再呆3个月?我家人都希望我能在这呆着,毕竟工作现在很难找的。可是我现在觉得在这呆的度日如年,还特别抵触再做新项目,还担心做不好,另外还会影响我学习考试。咳,怎么办啊?!
请齐物先生给我指条明路,也请大家给我些建议,多谢各位!
==================
你到健康乐园来注册也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如果你用心看了这边的一些帖子,你应该明白,齐物从来不会告诉某一个人在现实具体事情上面怎么样去选择,因为现实只是我们内心的结果,我们种了什么样的种子就应该坦然地去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你羡慕莲花主人当初的离开是因为她有某些事情要做。嗯,确实如此,她确实有某些事情要做,所以离开了。但她究竟当时想做什么呢?你听到了某些消息,所以让你觉得羡慕,你的羡慕是因为那个消息里所说的是一些比较功利的东西,对吧?如果你知道,那个消息只不过是她为了让别人少一些猜想少一些不解而随口说的,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三年多一晃就过去了,你似乎依然活在过去那种状态之中,生活总是有太多的不如意在折磨着你。这让齐物感觉到惭愧,这说明健康乐园并没有给你多少命运上的改善。这一次的帖子,你期望齐物能给你指条明路,这说明齐物一直以来没有给你指出一条明白的道路,明显是齐物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也许齐物真的应该表达得更明确一些吧。那好,既然你到这个版块中来求助,你应该先仔细阅读本版的《求助必读》,并认真地按要求来做。如果能做到这样,或许慢慢地你真的能明白应该怎么样来安排自己的人生之路。其实,人们的痛苦都根源于自私,假如能实实在在地放下自私,哪怕最开始的时候只放下了一点点,那也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话,算不算说得足够明白呢?
谁需要反省?
寻找自己的人,你说的是人类需要反省,而健康乐园的理念是:我需要反省。不知道你感受到这一理念没有。
忍、宽容、纵容
忍,心的上面有刀刃,这是压抑自己,不是真心接受,是自我伤害,最终忍无可忍的时候去伤害别人。
宽容,宽敞的内心像空谷那样去容纳万物,自己觉得舒服,也让被容纳的万物舒服,是彼此的双赢。
生气、烦恼,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但人们习惯于从外界找根源,所以要么弄不明白问题出在哪,要么就是根源越找越多无法解决。
宽容是心理上的平和安定,纵容是行为上的不加约束。行为上不加约束,内心往往浮躁不安,而不是平和安定,早晚会陷入混乱。
道在哪里?
“地方”有心吗?“地方”永远不会有什么不开心。开不开心的是人,因为人才有心可开。所以,一个人不开心,如果他不往自己内心找根源,就算他逃到火星上,也不可能开心。
修道的人,是生活中的成功者,而不是失败者。道,就在生活里面。入学考试没过关却一心想出家,那是走后门行为。等到寺庙道观里都是些走后门的,里面还能找到“道”吗?只怕到了里面比在俗世还要痛苦。
牧师等上帝
一个牧师的教堂,在一天被洪水淹没。先是有人爬上楼层去救他,他说:“上帝会救我的。”过了一会儿,水位涨高,一辆船去救他,他又说:“上帝会救我的。”又过了一会儿,水位更高了,一辆直升机去救他,他还是说:“上帝会救我的。”牧师被淹死了!他死后见到了上帝,他很生气的质问上帝为什么不去救他,上帝说:“我先是派人去救你,你不走,我以为你怕和人一起被淹死;我又派船去救你,你不走,我以为你怕翻船;我又派了一架直升飞机去救你。你还不走,我以为你想早点来陪我。”
如何对待侮辱及侮辱你的人
佛祖讲述自己前世修行时,讲到了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在成为佛祖的上一世,于山野里修行时,专修忍辱,叫“忍辱仙人”。
佛祖的第一个徒弟叫憍陈如,在佛祖当忍辱仙人的那一世,憍陈如是一个残暴的国王,叫歌利王。
有一天,歌利王带着宫女到山里打猎,宫女们无意中见到忍辱仙人在山洞里打坐,于是就围绕著他问一些问题。歌利王还以为忍辱仙人在引诱他的妃嫔,大怒,就把忍辱仙人的手足四肢一一割解。每当割完一肢后,歌利王就问道:“你恨我吗?”忍辱仙人答:“我不恨你。”
因为忍辱仙人心中真的没有任何怨恨,他被割下来的手足竟然又重新生了出来。
这时,天地诸神被歌利王的残暴激怒了,下大雹雨痛打歌利王。而忍辱仙人却向众神求情:“不要怪他,他是来考验我、成就我的。将来我大觉悟时,要帮助的第一个人就是他。”
歌利王终于被忍辱仙人感化并作了大忏悔。
后来忍辱仙人在成为释迦王子的那一世,终于在菩提树下大悟。大悟之后,他如前一世所说的那样,第一个先帮了歌利王后来的化身憍陈如。
佛学嘛,是佛祖所讲述的一系列道理。那么,从这个故事来推敲,佛祖会怎么样面对“捞尸费”现象呢?我想,他首先不会觉得可怕,其次他会发心帮助这些捞尸专业户,用他那无边广大的爱去唤醒他们的爱。
恶邻?
“恶邻”不是五大三粗的壮汉,不是有权有势的大官,也不是家底殷实的财主,而是一个属羊的虚龄79岁的老太婆,一个厚颜无耻、靠打架耍赖硬讹硬占度过一生的人。
=======
你们那么多人,面对这样一个老太太,多年来一直显得如此无奈、惧怕,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恶人需要恶人磨,如果你们有人敢发狠去折磨她,现在她早就学会夹着尾巴做人了。你们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利益(一时的安宁),所以没有人敢去碰她,是私心陷你们于这般境地。
即使是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利益,你们人多势众,只要互相配合来戏弄她,让她家里天天出事却根本不知道是谁做的,她再大的本事也无从下手,到了走投无路时她只能改变思路来跟你们和平相处。所以,是你们没有集体意识让你们臣服于她的淫威。
你们并非真的不怨恨她,行为上、语言上的“不恨”,与内心的无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如果你们真的内心没有怨恨,面对她的时候心情一定挺好的。事实上从你的描述来看你们内心恨得咬牙切齿,否则怎么会认为她一生一点善都找不出来呢?如果你们真的内心没有了怨恨,很开心地面对这么一个老太太,她的那些招数自然如刀砍流水不起作用(一个巴掌永远是打不响的),她自己不用多久就会自动放弃。
依我看来,这老太太其实大善啊,她用一生的时间耍无赖,苦口婆心地劝说你们放弃迂腐的伪善。因为你们还没能从形式上的虚假之善中走出来,她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所以很顽强地活着继续对你们进行教育,直至你们有人醒悟。这是多么艰难的一项工程,真难为了这么位老太太,如此慈悲,我看她都快成佛了。
谁是好人?
想着为了对付这个恶邻要专门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挺让人为难的。除了伪善,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造成呢?
“这老太太其实大善啊,她用一生的时间耍无赖,苦口婆心地劝说你们放弃迂腐的伪善。因为你们还没能从形式上的虚假之善中走出来”,如果是暗暗的捣蛋,是不是还有伪善的成分在呢?要放弃伪善,是不是要与她明着干?心中有怨恨,要反抗,即使最初是暗着来,总有一天她也要知道,最终总要摊牌的,要是邻居都自私,不来帮助,她还有两个恶棍儿子,力量悬殊,到时候就不好玩了。
担心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么多的为难,结果只能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去痛苦地忍受。哪个划算呢?
===========
如果天不怕地不怕的,没那么多的牵挂,当面狠狠地整,整到他们彻底屈服没了胆,从此学会老老实实做人,当然不错。若是牵挂太多,则应该退以隐蔽自己的力量,明着干可不聪明。我前面所说的暗中戏弄,是所有受欺者联合起来、彼此紧密配合的战斗,而不是没有组织的发泄。受她欺负的这些人,如果不用担心自己一个人被她瞄上,自然乐于配合起来修理她。
所谓伪善,是指内心深处不满,主观上却找出诸如“不要怨恨”、“明哲保身”等等理由来安慰自己。这纯粹是内心活动,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真实内心的心理状态,与具体行为没有什么关系。内心不满,你能让自己真的变成满意,那就叫宽容。如果没办法直接让自己变成满意,那么还可以勇敢地让力量彻底发泄出来,让现实变成自己能满意的那样,这也是不错的一条路。内心不满却要对自己进行欺骗,让自己认为自己是善人,则痛苦不可避免。
为什么总看到“好人命不长、坏人活万年”的现象?只因为所谓的“好人”都是自认为的“好人”,都是伪善。在这个例子里,那位老太太活到79岁还有这等本事,这说明她内心比起周围的邻居们理得顺,比邻居们清净。佛教里有一句话:清净心是佛。所以这位老太太比起邻居们来说,离佛还要近一些。
内心理不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好人”。如果那样还认为自己是“好人”,则相当于伪装了自己的内心,相当于去医院看医生时伪造了体检数据,将会无药可解。
真正的和谐
再一想呢,如果与之磨擦过程中恶邻老太要是不巧来个闪失,闪个腰,擦破皮什么的,或者来个中风,她的两个儿子刚好全赖到你头上来,也很不好玩,,所以,能和解当然是上策,但为何那么多邻居,包街道上与之碰面的人都容忍不了,是不是真的“需要的是非凡的定力和智慧”?这对一般人生存的要求好象高了点?
================
碰到什么样的现实,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这个现实。“这对一般人生存的要求好象高了点”,要求高吗?抗战时日本兵从后面追上来,能跑的谁不是马上全力逃跑?如果有谁还浪费时间苦苦地向老天爷追问:这对一般人生存的要求好象高了点吧?那么就只能等着失去了逃跑的机会。
和谐啊和谐,和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砸自己头上的馅饼,而是自己内心对现实的认识,能看到现实和谐的一面,才能给大家带来真正的和谐。为了真正的和谐,甚至得像放下肩膀上的重物那样,轻轻地放下对生命的眷恋。
提得起,放得下,才可能会有和谐。
戒律不能不守,也不能硬守。
这里不是佛教论坛,与任何宗教均没有关系,但任何宗教人士均可以用自己的宗教语言在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支持你说的大部分内容,唯一有一句话我想说说:要想以后后果不痛苦,那么在做决定时佛的戒律就不能违背,那是止恶得善果的良药。
佛门有三宝曰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佛祖当初所立的戒律,目的是通过形式上的限制让徒弟们得到清净,因清净而得到智慧,因得到智慧而得以自由愉悦。是不是违背了那些清规戒律就不能得到清净、智慧、自由、愉悦呢?佛祖并不是那么说的,否则他就不会反复强调那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过分推崇那些清规戒律,已经落入了有为;落入了有为,则戒不能生定、定不能生慧。
有没有究竟的智慧?
听风的歌说,“佛是已得究竟智慧的觉者”,这是佛教里非常强调的一个观点,据说也是佛祖当年自己说的。不知道佛祖在世时是不是真的这么说了,但齐物知道的是,他在离开这个世界前说自己啥也没说。
智慧如果有了究竟,那么就意味着智慧不可能再发展。既然不可能再发展,而佛祖已经“究竟”了,那么后世所能做的只有继承、死守,最终一代不如一代,直至天下大乱不可收拾。如此看来,假如佛祖真说过那样的话,佛教的现状则完全是他这个教主所造成的,同时也为这个时代许多人的惶惑不安提供了很大的贡献。
齐物非常庆幸自己没成为佛教徒,不用去跳那个佛祖为了考验后学狠心挖下的大坑。
严肃的问题
听风网友,我们不是在争执,而是在探讨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它关系了许多人的人生去向。
关于人生去向的问题,非常严肃,应该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让情感来操纵。“信则灵”是纯粹情感上的取向,就如一个女人对自己爱慕的男人什么都相信一样,她对他的那种信任会给她以强烈的幸福感,让她容光焕发,甚至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能,可是等到了结婚之后,这样的女人经常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许多人都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极低。为什么呢?只因为她相信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的分析。
关于人生取向如此重大的问题,我们只因为佛祖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嗯,佛祖原来是位大帅哥)就认为他说的都对,事事跟着他走?原来信佛跟美女爱帅哥是一回事嘛,原来佛祖成为佛祖是因为他长得太帅了所以令众生为之倾倒。
之所以让你给五戒作一个精确的定义,不是因为不懂得百度和谷歌,而是想听听你本人对此有什么样的领悟。如果你自己没有什么领悟,对佛法的了解只是抄书背书所得,那么建议你最好放下给别人指导人生的欲望,因为给盲人骑瞎马是很不负责任的事。
从文字记载中关于佛祖的种种故事来看,佛祖确实应该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因为他让别人信服的过程,不是不断去告诉大家“我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许多得道高人预言了我”,而是实实在在地针对人们的各种疑惑作出解答,让人们从疑惑中走了出来。如听风所说为真,佛陀是无上智慧,没有比他再高明的了,那么请问有什么“得道高人”具备资格来预言他呢?如果在佛祖之前有“得道高人”,那么那些“得道高人”是不是也需要具备“无上智慧”才能称之为得道呢?如果前人已经具备了“无上智慧”,佛祖照着前人的指引去修行就可以了,为何他发现那些路根本不能带来生命的解脱,最终自己去开创全新的道路呢?
还有许多人信佛是因为看到佛教里许多“神奇的现象”。佛祖按他之前的传统修到四禅八定后才发现这条路不能带来真正的智慧,而四禅八定正是种种神通的根源。如果信佛是因为种种神通而信,那么信佛祖不如去信他那个被乱石打死的徒弟目犍连,他的神通据说比佛祖还要厉害。
向往神通的朋友们,这里可以告诉你们得到神通的秘诀。强烈的迷信,就如一个女人强烈迷信自己所爱的男人那样,很容易就可以让你得到神通,这只不过是心理学的一种现象。为什么真正有智慧的人通常不以显示神通来取信于人呢?因为他有慈悲心,他不愿意通过让众人失去智慧来让自己得名得利。通过“信”所带来的种种神奇现象,将在未来给自己带来种种难解的痛苦,因为信得越深智慧越少,将会如曾经幸福到极点的女人最终成为怨妇那样,有朝一日发现自己陷于莫名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禅定的理解
古印度所讲的“四禅八定”与禅宗六祖惠能所解释的“禅定”其实有所不同。六祖惠能是这样解释禅和定的: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所谓的外相离,是说面对各种外界景象,能不被它们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所谓的内不乱,是说身心有序、统一,没有矛盾。由禅而能定,那是先有了智慧从而得到了内心清净,而由定及禅,则是先避开扰乱自己内心的因素来让自己达到清净,清净之后再寻求更多的智慧。古印度的“四禅八定”的实质是“定”而不是禅,所以才说外道也能四禅八定(所谓外道,是指不能看到问题实质、只看到现象表面)。
如果走的是由禅而定的方式,会很自然,而且路可以走得很远、很广,因为不断地吸收着更多的营养,“内不乱”的程度可能不能做到非常高,也许自始至终都达不到“四禅八定”的定境,但不会自以为是、自我封闭。如果走由定及禅的方式,会表现得比较自信、强大,但那其实是强烈的执着所带来的,那种自信的实质是自以为是,那种强大的实质是外强中干,很容易陷入坐井观天的思维。
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四禅八定”并非修炼的必经路子。虽然健康乐园也强调“定”的重要性,并且经常是先达到一定的定境之后再去获取更多的智慧,但并不赞同先达到“四禅八定”那种极深的定境后再去打破执着,因为那样是给自己挖了极深的坑,想跳出来就难了。
分别心与吃
众生是平等的,这个平等不是说形式上的一样,而是指我们面对任何生命时都应该一样地、没有分别地感恩。
但不同的物种内在的物质结构不一样,对于我们消化吸收的能力来说,是各不相同的。由于这种不一样,我们在吃不同食物时,产生的效果不一样。比如说,砒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吃下去会死,所以我们不要去吃它。吃动物肉通常容易让我们变得暴躁,吃青菜水果则容易让我们变得柔和,所以佛教建议大家少吃肉多吃素。
如果都不吃,人们饿急了,世界岂不更疯狂?所以,我们还是要吃饭的,只是吃的时候,要用感恩的心态去吃。
佛教讲究的是无分别心,这个没错。但世人多有强烈的分别心,所以他们利用人们的分别心来加以引导,以便能让这个世界的人们从强烈的分别心变得更温和些,避免未来因为太多的冲突而痛苦不堪。
佛教、佛学、佛法
佛教、佛学、佛法,这些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佛教,强调的是释迦牟尼所创建的宗教形式。
佛学,强调的是学术,是释迦牟尼所讲的各种道理以及后人在学习中对其精神的阐述及发展。
佛法,强调的是智慧,按照释迦牟尼的定义,“一切法皆是佛法”,这说明佛法的内涵非常丰富。
健康乐园所强调的是第三者,其中与佛学里所阐述的有不少相契合之处,但与佛教这一宗教形式则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