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大同健康乐园  (http://www.asall.org/bbs/index.asp)
--  智慧传承  (http://www.asall.org/bbs/list.asp?boardid=6)
----  《为学》——[清]彭端淑  (http://www.asall.org/bbs/dispbbs.asp?boardid=6&id=2332)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14-06-27 11:42:16
--  《为学》——[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 ,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 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 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本帖通过手机版发表]


--  作者:七色光
--  发布时间:2014-06-27 11:55:16
--  

具体方法就是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是否平静吗?


--  作者:清瀞流水1号
--  发布时间:2014-06-27 14:08:04
--  
平时感到事情难办,常用这里的话安慰鼓舞自己,就会感觉好过许多。现在看到师父如此高调转发这个,看来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了,我又有要领悟的新东西了,大自然不曾放弃我。师父这转发的删减了一些内容,我把删减的当中对我有启发的传上来: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06-27 14:15:15编辑过]

--  作者:逍遥子
--  发布时间:2014-06-28 08:00:01
--  

先生发的这篇文章,核心是志的问题,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在以前上学时读过,现在重读又是一番感受,理解和感谢先生的用意。立志了要立住然后行动即知行合一。孔子三十而立,立住了,成为一代圣人。结合我个人的人生经历,立了多少回志,都没有立住,往往都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成了带有惭色的“僧富者”。也正如在生命再造工程的成长修炼中,感觉是成长提高了,但有时一遇到具体事情具体环境就又打回原形了,症结在哪儿?是志向决心还是不够坚定。人们常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啥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在这儿,究竟是知易行难呢还是知难行易?心中糊涂不明,请先生指点。


--  作者:耘耘
--  发布时间:2014-06-28 14:52:30
--  
我的志立了好几年了,正好三十而立,还算有幸。
1号那话的意思,是要有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相信大自然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本帖通过手机版发表]


--  作者:耘耘
--  发布时间:2014-06-28 15:00:37
--  
俺们只是需要清静滴智慧,来看清这一切美好,还要能收获实实在在的生活,知行合一~

[本帖通过手机版发表]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14-06-29 06:27:16
--  
逍遥子:所欲立之志如果不是自己内心真实喜欢,则无法长久。

如果不是自己真心喜欢却在主观上面执着去坚持,自然一事无成的;非要坚持,则将是灾难一场。

“僧贫者”能够几千里往返南海,那是他内心喜欢。既然喜欢,自然会千方百计去实现。

换成“僧富者”,是他喜欢的事情他同样会千方百计去实现,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同样是出家人,为什么他富而另外一位贫?因为他内心喜欢钱财。而另外一位,比起有钱来说更喜欢的是去南海。

既然如此,“僧富者”有什么好惭愧的呢?他惭愧是因为他不但内心喜欢钱财,主观上还追逐虚名,觉得被“僧贫者”给比下去了。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内心喜欢“圣人”这个名声而已。如果你内心喜欢,你一样可以。孔子并非什么事都能够“有志者事竟成”,比如说他曾经“很有政治抱负”一度当了鲁国大司寇并代理过宰相之职,结果如何呢?我们来读读“仲尼相鲁”。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 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 :“若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 ;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 之间。 ——《晏子春秋·外篇 》

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强大鲁国的真实兴趣,缺乏政治谋略,被晏子给玩弄于股掌之间。那么,孔子当官的真实兴趣在于什么呢?

《史记》记载:“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之类是也。” 《论衡》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孔子家语》中说:“戮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少正卯也在办学,孔子的门徒除了颜渊全都跑去跟了少正卯。少正卯没有权势,而孔子掌握了鲁国司法大权,上任七天就利用职权处死了办学名声更响的少正卯。杀便杀了,还将尸体在朝中示众三日。罪名如下:

“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荀子· 宥坐》

白话译文为:一是内心自由放达而好冒险;二是行为邪僻而一意孤行;三是言语虚伪却极为善辩;四是广泛记录并散布丑恶的新闻;五是赞同错误的观点且说得有声有色。

孔子没有说出少正卯一条具体的罪行,全部都是主观评判,成功杀人后不久就辞职不干了。

因为他的兴趣在于得到“圣人”这个虚名呀,他有这个真实的志向,自然可以像“僧贫者”那样千方百计去实现,不除掉少正卯学生都被抢光了,不好成就“圣人”之名。

所以是“知难行易”而不是“知易行难”,你当不了“圣人”是因为不知道成为“圣人”有多好,如果你知道了,你也会有功成名就的一天。

[本帖通过手机版发表]


--  作者:清瀞流水1号
--  发布时间:2014-06-29 15:11:19
--  
恩,看来还是有个主观和潜意识统一的问题。我的目标是世界和平,所以我应该深化到意识深处,而不是脑子里那样想。不过孔子在近代被批得很猛,应该是物极必反吧。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14-06-30 07:59:17
--  
〖 具体方法就是时时观照自己 的心是否平静吗? 〗
是问怎么样立志?

应该先知道自己现在有的是什么志,然后再去推敲自己那样的志是不是合理。

怎么样知道自己现在有什么志?不是 自己主观老是想着要什么就是有什么志,而应该听其言观其行。

主观很想要的,通常真实的内心与之相反。比如说前段时间与一位朋友讨论她的人生目的,她说是“要幸福”,我听到的她的内心“不要幸福”,现实的结果将会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幸福”。

觉得自己不幸福才会不停去要,越要越是在告诉自己“不幸福”,那么怎么可能幸福?有志于幸福的人,当下就在体验幸福,而不是想要幸福。

“想要幸福”,那是叶公好龙。



[本帖通过手机版发表]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14-06-30 10:54:58
--  
〖修炼中,感觉是成长提高了, 但有时一遇到具体事情具体环 境就又打回原形了,症结在哪 儿?〗
这是很多人都会问我的问题。
修炼就像我们上学,从幼儿园一年一年升到大学。这个过程有日常的课程,有作业,还有考试。
所谓的“打回原形”,就是在阶段性考试不及格或者成绩不理想。
刚上小学的时候我考过高分,大学的时候考过不及格。
请问,我十几年的学是不是白上了?越学越倒退?

[本帖通过手机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