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天上人间
-- 发布时间:2006-11-08 11:46:57
--
上面提供的加味小青龙汤里,用到黑附子6克、半夏4克,因一般认为附子反半夏,经常会遇到药店拒绝配药的情况,下面再转一篇文章。 半夏附子的配对应用 提要: 本文引经据典,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半夏附子不相反,不属配伍禁忌,且可作为对药,用于内服方剂中。 中药配伍禁忌的“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而乌头属药有川、草乌之分,附子又是川乌的附生根。这样,川乌、附子同出一物,且所含成份也大致相同 (乌头碱类),理应半夏亦反附子了。清·张璐《本草逢原》如是说,近代名医张锡纯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近代习惯用法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然而,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如《金匮》治虚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汤,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 《扁鹊心书》有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用治脾肾阳虚,痰浊上逆之证;《传言适用方》中治痰用叶梦锡丞相传方,即以附子一两,半夏半两加姜,水煎服。更有治诸风及瘫痪、偏头风之太一丹,不仅半附同用,且加入川乌草乌。还有《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 《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张氏医通》之附子散;上海已故名医祝味菊治中阳不足,寒痰喘嗽案及阳气式微、饮留胸胁之悬饮案,也是附片、姜半夏同用的。当代名家叶橘泉教授评附子粳米汤,谓半夏“去胃之积水”,该方之妙就在“附子半夏相伍”,“二者缺一,效即不佳”。另据陈馥馨氏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
据现代分析,半夏含多种刺激性物质,氨基酸及生物碱等;附子主含乌头碱类成份,能兴奋垂体一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迷走神经中枢而强心,且镇痛、局麻。二药生品毒性大,只能外用,炮制后毒减,方可内服。有实验报告,附子对心脏的作用,在室温18℃以上时,乌头碱的毒性作用占优势,可致心搏停止,而12℃以下时,其强心作用占优势,故呈持续强心作用。说明了临床上阳热证用附子后不宜久浴、入暖室及饮酒等说法提供了部分说明。
辨证确有寒证、饮证,如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均可配用。以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半附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临床观察过二药的各种配伍比例及用量,曾用附子30g、半夏15g,均未见毒性或不良反应,且处方中未必都配伍了生姜、甘草之类解毒药。只是二药均用的炮制品,且为内服方。至于附子用量10g以下时,全方头煎用开水熬,10g以上时,先把附子冷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水开半小时以上(或尝药水不麻舌时)加入它药同熬。半夏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的总结,出现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药,时间过短;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个体差异,对二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只要注意防范,如法应用,不必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