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大同健康乐园 (http://www.asall.org/bbs/index.asp) -- 人生罗盘 (http://www.asall.org/bbs/list.asp?boardid=16) ---- 齐物先生其实教我们要自救 (http://www.asall.org/bbs/dispbbs.asp?boardid=16&id=515) |
-- 作者:寻找自己的人 -- 发布时间:2007-04-28 14:23:11 -- 齐物先生其实教我们要自救 齐物先生其实教我们要自救。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快乐还是痛苦,心态都要保持平和。用一颗平和的心来看待你所经历的一切,我们改变不了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态度,积极也是面对,消极也是面对,为何不积极的面对呢?看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幸的,生活状况很恶劣的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快乐不珍惜眼前的生活呢? |
-- 作者:莲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7-04-28 16:18:10 -- 赞一个 ![]() |
-- 作者:阳光 -- 发布时间:2007-05-06 21:30:18 -- 我想对寻找自己的人说句心理话,我不快乐的理由之一就是看到、想到还有很多不幸的,生活状况很恶劣的人和动物。这确是我不能完全快乐的理由之一。 我在这里寻找帮助,帮助我自己真正快乐起来;也想找到帮助,帮助所有生活状况很恶劣的人和动物能得到幸福之光的照耀。五一期间我和朋友们出去玩,看到耍猴的人,而这些人为了蝇头小利而虐待可怜的猴子。这只是使我不快乐的事件之一。 在齐物先生的启发下,智慧之光已经照耀到我的内心,但是世界上还有那么多角落没有得到幸福之光的照耀。我好像快乐不起来。 |
-- 作者:寻找自己的人 -- 发布时间:2007-05-09 09:23:58 -- 我觉得我们首先要自强,在经济上独立,在精神上坚强。如果我们自己还在寻求别人的帮助,我们怎么能更好的帮助别人?其次,有些事情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改变,有些事情再努力也是徒劳,行动上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心态上我们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一切顺其自然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7-05-09 12:17:11 -- 以下是引用阳光在2007-5-6 21:30:18的发言: 世界上还有那么多角落没有得到幸福之光的照耀。我好像快乐不起来。 这是人们常遇到的问题:看到别人的痛苦,自己内心的愉悦荡然无存,这时候“幸福之光”就消失了,自然更不可能照耀到别人身上。 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用中医的话来说,叫“扶正祛邪”。只有把“正气”养育强大起来,“邪气”才会自然地消失。对于自己一时还无力去解决的问题,先回避,专心养育自己的愉悦与智慧,强大到了可以解决那些问题时再去解决它们。这个方法,在小学一年级考试时老师就教咱们了:感觉容易做的题目先做,一时做不来的留到后面做。如果一下子去碰那超出自己能力太多的问题,那么自己的能力可能就会受到摧毁,那样的话连容易解决的事情也将无力解决。 |
-- 作者:feige2000 -- 发布时间:2007-05-09 15:15:37 -- 当我们无力改变的时候,可否这样想:这些可怜的人或动物今天之所以可怜,那是因为业力所致,是前世的因种下的今世的果? |
-- 作者:北海散人 -- 发布时间:2007-05-09 18:40:15 -- 相信业力的思维,在这里仅是起到心理平衡作用而已.对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改正自己的缺陷,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凡事顺缘,一切安心处之.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7-05-09 21:55:12 -- 以下是引用feige2000在2007-5-9 15:15:37的发言: 当我们无力改变的时候,可否这样想:这些可怜的人或动物今天之所以可怜,那是因为业力所致,是前世的因种下的今世的果? 从佛教三世因果上来讲,确实是这个道理。然而人们普遍能知道的只有今世的事,象这样的解释并不能令多数人接受。那么,从大家都能知道的今生今世怎么去看开这些事呢? 塞翁失马的寓言,大家都听过。可怜的老头,他丢了马,是不是真的就可怜呢?不久后丢失的马儿带着一群野马回来了,他成了幸运的老头。幸运的老头,得到一群野马,是不是真的幸运呢?不久后儿子为了驯野马摔断了腿。 有人也许要反对了,塞翁的故事,那是人为编造出来的故事嘛,怎么说明问题?那就说股市的波动吧,有人今天亏钱了,是不是可怜呢?可明天又赚了。有的人今天赚钱了,是不是幸运呢?可明天又亏了。 眼光能看到的时间段太短,才会有强烈的“幸运”与“不幸”这样的分别心,看得深看得广看得远就不会这样。这就如同往一杯水里丢一小石头,杯子的水全溅了出来,杯子里没水了,显得问题很严重;可如果往大海里扔一个大石头呢,在旁边的人能看到一时溅出了一些浪花,但对大海来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我们无力去改变,那说明相对于具体某人某事,我们不是大海而是一杯水。正因为我们只是一杯水,才会觉得他可怜。如果是大海,那么给那没水了的杯子一点水,问题就解决了,根本不会有“可怜”的感觉。要让“可怜”的人变成“不可怜”,怎么办呢?唯一可靠的办法只有让自己变成大海,然后给他一点水。如果一直停留在觉得他“可怜”的这种情绪里面,则永远也不可能变成大海,他也只好那么“可怜”下去。 所以,真正想帮助别人的人,真正有慈悲心的人,决不会在“可怜”这种情绪上兜圈子,更不会让“可怜”这种情绪来伤害自己的智慧,只会象流水一样更坚定地朝着大海奔去。 |
-- 作者:阳光 -- 发布时间:2007-05-14 23:10:13 --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知道应该“先做能做的题目”,循序渐进是个办法。另外发现北海散人现在的谈话比以前更成熟,更有见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