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大同健康乐园 (http://www.asall.org/bbs/index.asp) -- 人生罗盘 (http://www.asall.org/bbs/list.asp?boardid=16) ---- 什么是“六根清净” (http://www.asall.org/bbs/dispbbs.asp?boardid=16&id=206) |
-- 作者:天上人间 -- 发布时间:2006-10-08 19:01:55 -- 什么是“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净?他们是不想知道的。
|
-- 作者:莲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6-10-10 10:55:39 -- 六根不清净,成为六尘的奴才,就是“心为形御”。人们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外界条件(六尘),这注定让六根成为六尘的奴隶,永远不得清净。六根不清净,打起了窝里战,所以内心痛苦不堪。这就是心理病,可心理充满疾病的人们却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而喜欢骂别人“有病”、“神经病”。正应了那句话:精神病的人都说自己没病。 以前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病,但这几年来深入自己内心之后,却发现原来自己的内心存在那么多的问题。随着问题一个一个被排解,我也越来越觉得生活是这样的美好。现在的我,看过去的自己,种种毛病一清二楚;以后的我,再看现在的我呢,肯定是同样的感受。所以,我再不忌讳别人骂我:神经病!他们骂得没错啊,现在的我,肯定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只不过现在的我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发现而已。 |
-- 作者:liangshilin -- 发布时间:2006-10-11 20:46:16 -- 我也一度自己骂自己:神经病! |
-- 作者:小芒果 -- 发布时间:2006-10-12 10:44:18 -- 好文章,受启发。 要好好反醒一下。 ![]() |
-- 作者:十方 -- 发布时间:2006-10-14 10:16:41 -- 斑竹妙文,有空多写 期待中
![]() |
-- 作者:天上人间 -- 发布时间:2006-10-14 13:45:44 -- 以下是引用十方在2006-10-14 10:16:41的发言: 斑竹妙文,有空多写 期待中
![]() 读书不用功了吧?没看到文末那一行了吧? 哈哈!
![]() |
-- 作者:缘 -- 发布时间:2009-11-04 15:15:15 -- 一个关于六根清净的转帖,供大家参考 六根清净师父会客 问:师父,我常在下班回家时,一看到屋子的零乱,就怒从中来,连孩子正在好好地做功课,都会被我骂得一头雾水,这是为什么? 答:你是个家庭职业妇女,内外兼顾,一定很能干。屋子的整洁对你很重要,因为乱了就不能显出你的能干了。孩子则不然,屋子乱不乱并不能影响到他们的心情。氢当你觉得屋子乱,伤了你“能干的形象”时,自然会怒从中来。而屋子乱并不伤害到学生的形象,所以孩子被你骂得一头雾水,不知为什么而挨骂。 问:师父,那我一听到孩子在大放热门音乐时就心烦,又是什么原因呢? 答:热门音乐是年轻一代的音乐,这种音乐你不能欣赏,但孩子要听,你又不愿阻止,怕他们说你赶不上时代,不是“好妈妈”。所以不是热门音乐本身让你心烦,而是他提醒了你在“代沟”上的无力感,伤了你那“好妈妈”的形象。 问:师父,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什么“形象”的问题。但从刚才两位朋友的问题中,我体会了自己的确也有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能不能请师父再开示一些关于“形象”的问题。 答:正如你所说,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他做人做事的一套看法和要求。这个看法和要求是基于自己的性向、喜爱和社会需要而定的,然后把自己塑造出一个“我应该是这样”的形象。这个塑造过程,一般人是不自觉的,但我们的一言一行却是以配合这个形象为出发点。这个“自我形象”说穿了,就是我们的“面子”。 凡是可以增益我的面子的人、事、物,我就喜欢;凡是伤害我面子的人、事、物,我就讨厌。 问:师父,我是一个退休的老人,平日做义工,难道这跟面子也有关系? 答:“退休老人”表示身体、精力、工作能力都在衰退。你能“退而不休”,不像一般老人以打牌、看电视去虚度余生,反而处处显出你的活力,做着服务人群的有意义的事,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这当然是很有面子的。 师父:从各位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认为某些人、事、物会伤害到我们的逢我形象(面子)时,为了要维护我的面子,很自然地就把矛头指向这些人、事、物,认为是它们让我们不开心。在佛法上,这叫“迷心外见”。想想看,同一间屋子,同一种音乐,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它们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心的作用”不同。怎么不同?按照每个人不同的形象(面子)而作分别。 我们每天一睁开眼,所见、所听、所闻、所尝、所接触的一切,都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刚才很粗浅地谈了些为什么“心能造苦、心能造乐”的原因。多了解一些心的作用,就可以多种乐因,多收乐果,而不种苦因,不得苦果。 一会儿我们有个特别的讨论会,主题是“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大家都听过,对深化我们刚才的谈话,很有帮助,各位可以留下参加讨论。 师父跟同学讨论“六根清净”的基本观念。 问:师父,常听人说“六根清净”这句话。到底什么是根?什么是六根? 答:根是根源、根本。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用这六种根来与外界互动。 问:眼耳鼻舌身是我们的五官和身体,较易了解,那么什么是意根呢? 答:意根就是我们的心所能产生的部分作用。 问:六根怎么与外界互动呢? 答: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这“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佛法说的“六尘”。 问:色、声、香、味容易懂,触是接触,那什么是“法”呢? 答:“法”是外界的一切事相。心与外界一切事相的互动,就是“意对法”。 问:既然“六根”是要与“六尘”互动的,“六根清净”是不是指两者互动的越少越清净呢? 答:不是的。六根清净不清净,跟与六尘互动的多少没有关系,例如: 一、孔孟之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二、人云亦云的“少管闲事”、“眼不见为净”; 三、道家的“清净无为”。 诸如上述种种说法,都是要我们“动作为少一点”,但“动作少一点”并不表示情绪就少一点。例如,我不去道人是非,但是,当知道别人在说我的短长时,会少生一点气吗?又原本喜欢跳舞,因车祸断了一条腿,就能克制跳舞的欲望了吗? 问:那么按照小乘的修行法,可以证到阿罗汉果位,应该是六根清净了吧? 答:小乘人是用完全不互动的方式,把六根闭锁起来,不与六尘互动。好像把眼睛闭起来,不去看外面的世界;把耳朵蒙起来,不去听声音。但瞎子聋子并不因为看不见,听不见而没有喜怒哀乐呀!所以阿罗汉的“六根清净”,还得要把心的一切作用停止下来。 问:那么“六根清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答:“六根清净”是指我们的六根与六尘互动而起喜怒哀乐的情绪时,首先不被情绪所倾动,再去检视情绪所以起来的原因,了了见心的作用,就是六根清净。这也是大乘的修行方法和要连到的境界——六根与六尘互动,无杂无染。 问:那么六根与六尘是怎么互动的呢? 答: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如下情形发生: 一、当眼见红配绿——真丑、真漂亮。 二、当耳听古典音乐——真美、真枯燥。 三、当鼻闻同一种香水——好香、难闻。 四、当舌尝辣椒——过瘾、难受。 五、当身穿丝衬衫——好舒服、不自在(好难洗)。 问:为什么同样以眼睛来看“红配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难道是眼睛构造不一样? 答:当然不是。是因为每个人的心,依照自己的性向、喜好、社会需要(也就是自我形象、面子),对“红配绿”起了“分别”的作用。有些人认为穿红戴绿很俗气,为了表示自己不俗气,就说“红配绿最没趣”。 有些人为了陶冶性情,以风花雪月为尚,而喜欢花草——红花配绿叶不是很美的组合吗?所以“红配绿”本身没有美或丑,而是以心来做决定的。因此,六根与六尘互动的关键在意根,眼耳鼻舌身只是意根与六尘互动时的渠道。 问:这是不是佛法说的“法无自性、以心为自性”呢? 答:是的,让我们再来看上述的一个例子:说“穿了丝衬衫很舒服”的人,可能为了表示他穿得起、买得起。说:“不自在(很难洗)”而不穿的人,可能为了掩饰自己的经济不宽裕。所以并不是丝衬衫、古典音乐、香水、辣椒的本身有什么好坏(法无自性),而是每个人的心,在调适和满足个人不同的性向、喜爱、社会需要时,起了分别造作(以心为自性)。而这个分别造作不只因人而异,同时也因时因地而异,真是千变万化。 所以,不是外界人事物的“好坏”,而是我们的“心”,决定了我们的喜怒哀乐。 问:那我们的心在与六尘互动时,是怎么左右我们的喜好和厌恶呢? 答:心有两种互动的作用:一是良性互动,一是恶性互动。当心与六尘作良性互动时,认领这些人、事、物,不对它们起伤害心、排斥心。随顺一切美丑、善恶、祸福,并于其中深心领受其启示性,于是欢喜情绪起。 问:什么是伤害心?排斥心? 答:当我们认为某些人、事、物对我们的身体或自我形象有伤害时,就会因自保,而起伤害心,赋予它们伤害力。例如不识水性,不会游泳的人,认为人在水里会淹死(对身体有伤害)。为了怕被淹死,对水起伤害心,赋予水伤害力,与水做恶性互动,结果一定排斥水,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有了伤害心,认为伤害是来自外面,于是对外在的人、事、物一定排斥。上述那个不识水性、不会游泳的人,认为人在水里会淹死是必然的,不淹死是偶然的。既是必然,当然就不会去探讨为什么会淹死的真正原因。 这个伤害心、排斥心就一直纠缠我们,使我们不能享受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快乐。万一有一天不幸掉到水里,没有别人及时抢救,就只有被淹死的份儿了。 问:我们谈了很多六根与六尘的互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六根清净呢? 答:只有坚持认同光明,与人、事、物做良性到动一途。例如看到生大蒜,起厌恶或恐惧情绪时,先不要“迷心外见”——绝不是生蒜的问题,一定是自己“心”的问题。于是问“为什么讨厌生大蒜?”“生大蒜对我有伤害吗?”如果有,它能伤害我什么?我的身体?还是吃生大蒜后那特有的气味,会伤我的面子?如是面子,我要保护什么面子?有教养的绅士、淑女形象?绅士、淑女形象对我为什么那么重要?如果我不护着这个形象,会不会有伤害?伤害我什么?……如此一步步深入地追问下去。这种不怕面对问题,又愿意知道问题的根源的态度,就是认同光明,就是做良性互动。 本着这个态度,把握住“法无自性,以心为自性”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把心修到清净时(即意根清净),则通过其他五根,与六尘的互动都是良性互动,所感受的就是安稳自在,就是快乐,就是六根清净。 今天就讨论到这里。 释心竟 执笔 朱正红 韩月英 整理 |
-- 作者:21克茶 -- 发布时间:2010-11-30 18:27:31 -- 请教何谓清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