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大同健康乐园 (http://www.asall.org/bbs/index.asp) -- 感悟生活 (http://www.asall.org/bbs/list.asp?boardid=15) ---- 遗憾 (http://www.asall.org/bbs/dispbbs.asp?boardid=15&id=565) |
-- 作者:阳光 -- 发布时间:2007-06-30 18:59:05 -- 遗憾 没事的时候继续翻于丹的书(比较休闲),这回看到的是关于遗憾的话题。于丹说:“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开始看到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因为没有兄弟而忧伤,我觉得他是小题大做,但是回头想想自己曾经“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的遗憾,难道就比司马牛的更值得忧伤吗?这样就觉得需要想想该怎样“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 于丹认为《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是:“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于丹的看法可能会受到各种批评,但我觉得她接下来引用的泰戈尔的诗句还是给我很多启发。印度诗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这个诗句对我有所触动,但是我想把它改为:“如果你因为错过月亮而忧伤,那么你正在错过太阳”这个新的句子会对人有更大的触动,因为没有人愿意因小失大。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之一,我们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呢? 从因果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遗憾,那是另外一种思路。但是生活中看到的很多现象还是不知其因。虽然民间流行着各种“因果歌”,但恐怕真正的因果关系并不是这样武断就能得出结论的。齐物先生可能一直在研究生命中的因果关系,很希望他把研究成果谈一谈。 我现在能做的是观察一下,愉悦的情绪能培养出什么来。 |
-- 作者:晓辉 -- 发布时间:2007-06-30 22:13:47 -- 阳光还在两个极端和自己玩游戏 ![]() ![]() |
-- 作者:阳光 -- 发布时间:2007-07-01 18:45:35 -- 要练就八风吹不动的心性,在两个极端之间有几次反复,应该是很正常的事。 要“看破”,就得去看。 既然有心结,就得把它们解开。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7-07-03 11:07:21 -- 如果有兄弟,就不能体验没有兄弟的滋味,这不也是遗憾? 摆在自己面前的现实,难道不是最适合自己当时情况的现实吗? 没错,我是在研究一些因果,在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因果: 因为认为是遗憾,所以生命中充满了不满的痛苦; |
-- 作者:混沌子 -- 发布时间:2007-07-03 22:06:34 -- 以下是引用齐物先生在2007-7-3 11:07:21的发言: 如果有兄弟,就不能体验没有兄弟的滋味,这不也是遗憾? 摆在自己面前的现实,难道不是最适合自己当时情况的现实吗? 没错,我是在研究一些因果,在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因果: 因为认为是遗憾,所以生命中充满了不满的痛苦; ![]() |
-- 作者:阳光 -- 发布时间:2007-07-05 12:59:58 -- "因为认为是遗憾,所以生命中充满了不满的痛苦;因为认为是合理,所以生命中充满了满足的愉悦。" 这句话,我觉得还没说完.关键是"满足的愉悦"是否会为长久的愉悦创造条件. 我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而阿Q精神也不能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带来真正的愉悦. 所以我想找到不同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满足心态,这种满足的心态应该是愉悦的源泉,而且能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带来愉悦。因为如果社会动荡,自己也很难愉悦,比如在战争时期,个人的愉悦并非是无条件的。 那么这种有别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满足心态是什么样的呢? |
-- 作者:云淡风轻 -- 发布时间:2007-07-05 15:07:30 -- 我觉得真正的满足和愉悦应该是无条件的,就是不随外界变化而改变。可是环境的变化是存在的,就如波澜会不时出现,有大有小。如果你可以做到,在风平浪静时候,享受它的宁和,在波浪滔天之时,享受那种冲浪的快乐,在微风细浪之时,享受阵阵涟漪的温柔。这样的话,你就可以长久的得到真正的愉悦与满足。春夏秋冬,四季各异,酸甜苦辣,人生百味,都是大自然给与的财富与礼物。你接纳它,它就带给你满足与愉悦,你厌恶它,它就带给你痛苦与遗憾。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7-07-05 17:29:19 -- 前两天有朋友发给我一段寓言: 一群要出发朝圣的弟子,去向师父拜别。 师父送给他们一个苦瓜,对他们说:"你们带着这个苦瓜去朝圣,进了大殿,把苦瓜供在案上,接受礼拜,沐浴圣水,也用圣水为苦瓜清洗;朝圣结束后,把苦瓜带回来!" 弟子们走了很长的朝圣之旅,一路抱着那个苦瓜,觉得苦瓜也神圣起来了。 终于回到寺庙,大徒弟双手捧者苦瓜拜见师父:"师父!我们朝圣回来了,照您的吩咐,这个苦瓜已接受了无数的礼拜,沐浴了许多的圣水,现在,怎么处理这个苦瓜呢?" 师父说:"把它煮了当晚餐吃!" 当夜,师徒一起吃了那条苦瓜,师父吃了一口,感慨的说:"这苦瓜,走完了朝圣之途,沐浴了圣水,接受了礼拜,滋味还是一样的苦呀!" 传说,有几位弟子当场就开悟了。 然后,朋友说: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爱情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 这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但稍一推敲,疑问就出来了。 什么是苦?苦的产生,来源于品尝者对被品尝对象的品尝所产生的感受。如果被品尝对象变了,那么品尝者感受到的味道就会发生变化,这一点人们普遍认同。可如果品尝者本身发生了变化呢? 小时候第一次吃苦瓜时,一口全吐出来了,我满腹狐疑:“这么难吃的东西,竟然有人吃它!”后来再去品尝的时候,却感觉似乎并非原来所认为的那么难吃。多吃了几次,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苦瓜的味道,苦瓜就这样成为了我喜欢吃的蔬菜。苦瓜苦吗?我不觉得那只是简单的苦,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美味。 为什么开始时我讨厌苦瓜,而后来却由讨厌变成了喜欢呢?是不是后来吃的苦瓜和原来的不一样呢?当然,我是没有机会再吃到第一次吃的那根苦瓜了,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实后来的苦瓜与原来的苦瓜究竟物质结构是不是一样,但后来的“我”也已经不再是第一次吃苦瓜的“我”,被品尝对象与品尝者全都发生了变化,所品尝出来的味道又怎么会一样呢? 那么,认为“苦瓜的本质是苦的”,那恐怕是非常武断的结论。有人认为是苦的,也必然会有人觉得是甘的,因为不同的人味觉感受并不会完全相同。同样,认为“人生是苦的”,这种结论也大有漏洞。人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同样的一件事,当初经历的时候觉得很痛苦,可是经过许多年之后回忆起来却觉得很美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苦瓜由苦慢慢变成美味,是因为经过了多次仔细品尝。如果第一次觉得苦,以后如果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再去吃,就会进一步觉得它是苦的,多被强迫几次之后可能再不敢去品尝,那么也许一辈子都觉得它奇苦无比。如果反过来呢?第一次觉得苦,后来放下了最初的认识,尝试着再去吃吃,必然能体会到比第一次更好的味道,也必然不会觉得那么苦了,最终自然可能感觉那是美味。 那么,这样的品尝过程,是否“阿Q精神胜利法”呢?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自欺欺人的,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深入去感受,只是在语言思维表面安慰安慰自己,所以他经过无数次“精神胜利”之后,依然是生活的奴隶,而不会如他想象的那样成为生活的主人。但一个喜欢吃苦瓜的人,他津津有味品尝苦瓜味道时,有谁能说他吃苦瓜时内心是痛苦的呢?如果他是痛苦的,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吃下去?难道他在自虐吗? 我们经常说,吃饭的时候要细吞慢嚼,因为细细咀嚼的过程中口腔会分泌出大量的唾液,唾液里面的酶在一定程度上会让饭菜变得美味。人生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那些当初痛苦的事后来变成美好的回忆,不就是因为那些事情经过了反复咀嚼变得美好的吗?当我们是那些事的奴隶时,我们当然痛苦。当我们成为那些事的主人时,当然就觉得美好了。 如果认为现实是遗憾的,免不了成为现实的奴隶,因为拒绝现实必然导致了思维的僵化,无法适应现实。如果认为现实是合理的呢,自然会灵活变通地面对现实中的一切,于是再不合理也可能变得合理了,那就如能工巧匠善于化腐朽为神奇一样。 |
-- 作者:阳光 -- 发布时间:2007-07-06 21:25:06 -- 吃苦瓜如同吃茶。所谓茶禅一味,看来齐物先生的心态很有禅宗的味道。 齐物先生主张品尝苦瓜、茶。这种由苦品出来的甘,才能带来真正的愉悦。 当齐物先生说:"因为认为是遗憾,所以生命中充满了不满的痛苦;因为认为是合理,所以生命中充满了满足的愉悦。" 我觉得他只讲了一部分,现在后面的一部分被说出来了:“如果认为现实是遗憾的,免不了成为现实的奴隶,因为拒绝现实必然导致了思维的僵化,无法适应现实。如果认为现实是合理的呢,自然会灵活变通地面对现实中的一切,于是再不合理也可能变得合理了,那就如能工巧匠善于化腐朽为神奇一样。” 简单地说,过分遗憾等悲观的情绪导致了思维的僵化,而僵化的思维难以创造幸福;从苦中创造甘甜的乐观心态带来了灵活变通,而这种创造性思维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分辨两种情形: 一种是享受真正的愉悦,如同禅师们;另一种是执着于追求快乐,如同今天纸醉金迷的人们。 一种是从苦中创造出甘甜,另一种是执着于苦、遗憾等悲观情绪,如同寓言中带着苦瓜去朝圣的弟子和他们的师父。 一种是能给自己、别人和社会带来愉悦的心态;另一种是知足于有肉吃,有酒喝,有麻将搓,并沉迷于此,其他什么也不管的心态。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觉得自己不会再久久地纠缠于遗憾了。但是可能有时还会略感遗憾,但只要适度即可,满月有满月的华美,缺月有缺月的韵味。当我看到乐观心态的创造性后,就不会再被悲观心态的僵化思维所困扰。 晓辉又该说我在两个极端之间和自己做游戏了吧。我不认为自己在做游戏。 我还想借晓辉版主的领地,继续打开其他心结,希望得到允许。 |
-- 作者:晓辉 -- 发布时间:2007-07-07 23:43:12 -- 不敢当。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看齐物先生的帖子:本来就没有“神圣”和“不神圣”。不过是朝圣的人和自己玩的游戏。) 如果有人一定要说心中有物,我也不能肯定他多惹点尘埃就不会帮助以后的觉悟。 我就想戳一下,如果别人不想醒而想接着睡。我尊重您的选择。 佛法为何传了千年还在传?就是应为里面有不破的道理。 何谓不破的道理?就是事物本来的面貌。 比如地球的引力。它不会应为人们的不承认或不认识而不存在。 个有所好。也许我这话说的早了点。 希望阳光以后会明白我说这话时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