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大同健康乐园 (http://www.asall.org/bbs/index.asp) -- 感悟生活 (http://www.asall.org/bbs/list.asp?boardid=15) ---- [转帖]传“林黛玉”陈晓旭及爱人弃亿万身家剃度出家 (http://www.asall.org/bbs/dispbbs.asp?boardid=15&id=468)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7-02-25 15:17:06 -- [转帖]传“林黛玉”陈晓旭及爱人弃亿万身家剃度出家 大明星隐遁佛门李娜不是第一人,昨天狗仔网登出消息,称在电视剧《红楼梦》中扮演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及爱人郝彤前日抛弃亿万家产,剃度出家。陈晓旭从1991年进入广告界,经过15年的发展,她所领导的北京世邦公司已成为一家年营业额近2亿元的4A广告公司。她被评为“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中国20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2004~2005年度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 记者调查 粉丝关注晓旭出家 记者随后登录陈晓旭的贴吧,发现已经有许多晓旭的粉丝在讨论这个问题了。“秋林1978”早在2月20日就发帖《诸位陈晓旭迷,过几天你们就要接受一个现实了……》,帖子中称:“因为我本人与陈晓旭相识,今天上午在通话的时候,我得知了一个重要信息,但是我答应她在这件事发生前不给任何人说。但是,我考虑到陈晓旭有很多FANS,这件事情对于广大FANS来说是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是不会相信她会走这一步的……我在这里,真诚地希望陈晓旭的FANS和社会大众能够理解她所做的一切,因为我本人知道她的为人,我相信她的这个决定已经想了很久了,而且是慎重做出的决定……陈晓旭已经正式完成了出家仪式,地点不能告诉大家。她的丈夫,也将于未来几日在深圳一个佛教道场出家。” 帖子中还称:“我向大家澄清一点,有关于说我在炒作一事,我不甚理解。因为炒作无非是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在我的资料里没有有关我的任何信息。我也没有必要为了抬高自己的知名度而用这种下三滥且卑鄙的手段出卖朋友的信息。” 之后,有粉丝跟帖,称“是真的,在长春百国兴隆寺,法名妙真。我的一位朋友在场。其夫过些天也将剃度出家。”据了解,陈晓旭的丈夫叫郝彤,身高一米八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现任公司总经理。陈晓旭与丈夫没有子女。 记者随后致电旧版《红梦梦》导演王扶林和贾宝玉的饰演者欧阳奋强,想了解进一步的情况,但两人手机均关机。 幕后揭秘 从林妹妹到身家过亿广告女杰 陈晓旭一共只演了两部戏,即《红楼梦》和《家春秋》。但当年她的名气却大过很多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因为她演了林黛玉。上世纪80年代末流行出国热时,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先去德国,想转签去美国。然而,她在德国呆了三个月就回来了。回国之后的陈晓旭,仍不确定自己该做什么,直到1991年阴差阳错地转入商界。如今,陈晓旭的公司已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 以代理酒类品牌广告发家的陈晓旭却喜欢吃素,从不喝酒。弃影从商后,陈晓旭曾经很专注于赚钱,努力让父母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后来,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我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母亲不知何时开始衰老、虚弱了,好像随时都有离开我的可能。而我给了他们什么呢?这一切他们又能带走什么呢?这种心痛使我从喧闹中安静下来。我开始想:如果我的父母去世了,他们会去哪里,我们还能见面吗?” “白天的工作很繁忙,我会在午休时静坐30分钟恢复体力,效果很好。失败和成功就变得不重要了。以后,我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有关智慧、道德、教育的公益事业。” “我的人生目标是:在我寿终正寝之前,能够把人生真正地想清楚、觉悟,并且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全都赎罪,然后做一些好事。”陈晓旭所说的“错误”,是指行为、语言、思想上有意无意中的过失。 看上去,陈晓旭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而她却说,她的心理年龄“已经不止100岁了”。“我希望生活尽快过去,像流水一样,然后进入一种特别平静的状态,看书写作,亲近自然。我希望现在就过老年人的生活,希望过我爸爸妈妈(那样)的生活。” |
-- 作者:疏散人间 -- 发布时间:2007-02-27 21:32:00 -- 为了自己终极的追求,最顶层的需要 |
-- 作者:疏散人间 -- 发布时间:2007-03-01 19:21:21 -- “林黛玉出家”的标本意义(转)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许多人都不无惊讶地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被证实已出家”(2月26日《现代金报》),这不啻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了一枚“震撼弹”,这条新闻也立刻成了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陈晓旭曾经是红透了半边天的大明星,如今又是一个身家过亿的商人,普通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名和利,她已经兼而有之了。这样一位成功典范,却毅然决然斩断万千烦恼丝,剃度出家,由“林妹妹”变身为“妙真法师”,不能不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其所具有的标本意义。 对于为什么会遁入空门,陈晓旭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坦露心迹:“我曾经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但之后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我们无须做其他复杂的揣测,这就应该是“林黛玉出家”的标本意义所在了,即:“发家致富,享受人生”的世俗理性已不足以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精神寄托,中国社会需要重建自己的信仰系统及核心价值。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像陈晓旭这样感到虚无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人生是需要意义的,没有意义的人生,就只能是一种空虚、麻木、颓废的人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就无法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为动物也懂得趋利避害。但在今日中国社会弥漫的世俗理性,却无法为我们中的许多人提供人生的意义。以“成本-收益”为核心的世俗理性,只能解决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方法问题,而不能回答人对终极关怀的思索和追问。反过来,如果时时、事事都执着于“成本-收益”,反而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陈晓旭带着林黛玉的气质投身商界,不屑于世俗理性又不得不按世俗理性行事,这其中的反差给她造成了怎样的痛苦,我们是不难想见的。 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己的信仰系统和核心价值,人人都以世俗理性作为自己行为的惟一准则,则必然会导致为所欲为,使社会退回到丛林状态,陷入一场没有胜利者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些年来,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缺位给我们带来痛苦,我想每个人都有切肤之痛:我们见证了太多的腐败、冷血和欺诈,我们无法信任任何人,我们买不到一份放心的食物;医生不收下我们的红包,我们就不敢放心地走进手术室……。总之,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危险的。 也许有人会问,世俗理性占据主流的西方社会,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归宿问题的呢?这里我只想简单指出两点:第一,西方社会曾经遭受的精神痛苦同样是很严重的;第二,和东方相比,西方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传统,比如韦伯就指出,从新教徒的眼光来看,“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这就把世俗理性和终极关怀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同时限制了非道德的行为。 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宗教传统,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动手来为自己构建一个信仰系统和核心价值,并以此来超越物欲,超越虚无,超越悲观和颓废,开启一个有意义的新时代。陈晓旭的出家,是她自己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但她作为中国社会“成功人士”的标本意义,也提醒我们,重建中国社会的信仰系统和核心价值,已刻不容缓,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郭松民) |
-- 作者:清溪钓韵 -- 发布时间:2007-03-05 17:50:52 -- 穷人普遍来说,希望挣到较多的财富以保有自己的物质生活,财富多些,在他们认为生活会轻松些,这在名义上是追求财富,实际上是追求一种社会上的自由。 但当人们努力付出后,挣到了更多的钱,却已经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他们在长期经历了奋斗、忙碌的生活后,如果成功地得到财富,他们必想松懈,却会对突如其来的松懈生活不习惯了,因而产生空虚,害怕孤独。 忙碌于赚钱的日子心力、脑力等皆是向外的,空虚下来的日子,心里想的是自己一直以来为的是什么,得到了这些物质如何,想自己的往后、未来,但那却是无法预测的,这样就容易播下忧郁的种子。 再加上人还有一种惯性,就是得到越多,想得越多;所以有句话说,人是贪得无厌的,实现一个目标以后,再想实现下一个目标,这样他才有了动力。换句话说,这是没有人生目标的人,人只有一次生命,人生目标是一生的目标,其实一个就够了,如果太多,就像每天做一件事,不觉累,但做一百件事就累了。别人一生做一件事(一个目标),悠游自在,你一生做数也数不尽的事(目标太多,时时奋斗),又怎么会不累呢? 当你定的目标不是以一生精力去实现的目标时,人在实现目标后肯定会有心灵上的虚空,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又要花心思设置下一个目标,这样劳心劳力。但当人定的目标是以一生精力却不知是否能实现的目标时,必然会苦恼,觉得自己无能而苦恼。 算了,不想说了。等我想说时再说。 |
-- 作者:清溪钓韵 -- 发布时间:2007-05-18 17:06:57 -- 当时与齐物先生讨论时,看着这图片的右手,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但当时不敢肯定自己的感觉,认为林晓旭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会有事呢? 传言也没说到她任何的不良的消息,所以也就抛于脑后了。不想今日看下新闻,发现她已去了。 暗叹世事之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