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大同健康乐园 (http://www.asall.org/bbs/index.asp)
-- 感悟生活 (http://www.asall.org/bbs/list.asp?boardid=15)
---- 道德经意译[原创] (http://www.asall.org/bbs/dispbbs.asp?boardid=15&id=423)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6-12-29 15:13:30
-- 道德经意译[原创]
欢迎转载,但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及贴子原始地址http://www.asall.org/bbs/dispbbs.asp?boardID=15&ID=423&page=1 因为道德经版本太多,很容易混到一起,就失去了其真实面目。 另外,本翻译工作在进行过程之中,贴子中的一些文字组织可能会重新修改,如不看本贴就不能得到最新的内容。
第一章 (点此阅读注音)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具体操作的技术学问,不是天地本体的精神; 可以具体表达的形容描述,不是事物真实的性状。 无,是对天地本始的那种混沌虚无之描述; 有,是对万物表现的那种具体实有之描述。 所以, 通常处于混沌虚无的恍惚状态,是为了观察万物变化之微妙; 通常对于具体形质的精确把握,是为了观察万物变化之行迹。 这两者观察方法同根同源,却有“无”与“有”两种不同的称谓,可以统称之为“玄”。 两种观察方法的灵活运用,就是种种机妙产生的门户。 “玄”字,篆书的写法是上面一点一横,下面是象阿拉伯数字“8”那样两个连在一起的圆圈,这两个圆圈是否可以理解为阴与阳、有与无呢?如果这么理解,那么“玄”字的意思大概就是“寻找能统一阴阳、有无的那一点”。或者,把两个圆圈看成是两只眼睛,那么就是“用两只眼睛、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寻找世界的统一点”。 由此可见,“玄学”其实就是灵活运用无与有两种不同观察方法来研究事物变化规律、把握阴阳辩证关系的科学,而不是玄虚的学问。在佛家称之为“妙观察智”,懂得观察事物真相的智慧。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6-12-29 16:14:01
--
第二章 (点此阅读注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人们都认为“美好的事物”才美好,于是丑恶就出现了; 人们都认为“吉祥的事物”才吉祥,于是不祥就出现了。 因为对事物形式的比较,产生了“美好”、“吉祥”这样的概念, 由此将产生对这些事物的追逐、争夺,必然导致相反的、人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出现。 同样地, 实有与虚无,源自于对存在形式的相对比较; 困难与容易,源自于对成就过程的相对比较; 修长与短小,源自于对外观形状的相对比较; 高上与低下,源自于对位置倾向的相对比较; 音乐与噪声,源自于对和谐效果的相对比较; 前行与落后,源自于对追随状态的相对比较。 这些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相对产生的,都不是绝对的。 任何一方面,一旦被强调,一旦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久之必然导致社会混乱的产生。 因此,有智慧的人, 行事不执着于形式, 教育不执着于言语。
因为一旦倾向于某些具体的形式,一旦强调了某些具体的观念, 如果被人们所接受,时间一久就会事与愿违,最初的美好愿望成为泡影。 由于他们的无为影响、不言之教, 万物因此而兴作,他们却从不张扬。 给予众生以生命力,却不占有他们; 治理天下,却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 和谐社会成就了,却不以功臣自居。 因为不以功臣自居,所以精神不死。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6-12-29 17:19:18
--
第三章 (点此阅读注音)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推崇贤人智士的社会地位,让百姓不会生起纷争; 不宣扬那些珍稀的财物为宝贵,让百姓不会生起偷盗之心; 不强调那些可以激发起人们欲望的事物,让百姓的内心不会混乱。 所以,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 让人们的内心虚无恬淡,而充实他们的腹中实力; 减弱人们各自过多的打算,而提高他们的筋骨强度; 使百姓保持较少的谋虑与欲望,使那些足智多谋的人不敢乱做。 真心实意去行事,而不用华丽的表面文章去迷惑百姓,这样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6-12-29 17:26:30
--
第四章 (点此阅读注音)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本体的精神空旷而深远,发挥出来却无穷无尽。
象深渊一样深不可测啊,似乎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她挫除万物的锐气,化解万物的纠纷,调和万物于表象,统一万物于微观。
她是如此的清澈透明啊,却似乎真的有形迹存在: 我实在无法再探究下去了,无法知道她还能是谁的孩子,似乎只能是天地的祖先。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6-12-29 18:03:49
--
第五章 (点此阅读注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讲“仁爱”,他把万物当成了祭祀用的刍狗①; 圣人不讲“仁爱”,他把百姓当成了祭祀用的刍狗②。 天地的精神,是不是就象橐这种鼓风的大皮囊、龠这种管状的乐器呢③? 龠中空却不弯曲,橐不停地开合而风生生不息地流出来④。 话说多了则可灵活机动的变数就少了,不如安守核心的精神⑤。 ①刍狗的作用达成后即丢弃,这个刍狗与那个刍狗之间没有什么差别。 ②该怎么样安排就怎么样安排,对不同的人没有亲疏之别。 ③如孟子说的“气以直养而无害”,心中虚空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能直抒其怀才不会被自己言辞所蒙骗。 ④象天地那样落到实处不停地去做,而不要执迷于概念、道理的纠缠上,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⑤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吵吵闹闹讨论什么仁爱。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6-12-29 18:35:34
--
第六章 (点此阅读注音)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象空谷那样的精神是生生不息永不断绝的①,所以称之为玄牝②。 玄牝的生育之门呢,当然就可以称之为天地根了③。 空谷的精神啊,象丝的缠绵一样连续不断、虚无缥缈,似有又似无,演化出来却是自自然然、永远不会劳累。
①心中虚空却能纳万物。 ②“无”与“有”的母亲。 ③天地的根源。“无”与“有”的母亲生出了“无”与“有”,也就是生出了整个天地。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6-12-29 20:26:25
--
第七章 (点此阅读注音)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天的寿命很长,地的寿命很久。 天地的寿命为什么能够这么长久呢? 是因为天地不自认为自己拥有“生命”,所以生命非常长。 所以圣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于脑后,而自己的生命却先得到了滋养; 把外界的一切都当成了自己的生命,而自己的生命却得到了很好的生存。 岂不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拥有什么嘛! 所以他拥有了一切。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6-12-29 21:45:45
--
第八章 (点此阅读注音)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
水善于给万物带来利益而不与之争执纠缠, 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 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
智者居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内心善于象深渊那样保持清澄明澈,待人接物善于让人感受到真诚厚爱, 说话善于真心诚意不虚伪,目的善于及时调整正确,处事善于发挥自己的能力,行动善于选择最佳的时机。
因为从不争执纠缠,所以他们少有过失、无怨无悔。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6-12-29 22:18:02
--
第九章 (点此阅读注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用双手紧紧地抓住,想以此来充分控制什么,还不如放开双手顺其自然①; 用锤子不断地捶打,企图使兵刃越来越锋利,那样的锋利不能长久保持②; 四处搜刮金银财宝,想用来装满自己的屋子,没有人能守得住这个屋子③; 苦心经营终得富贵,想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就会自己给自己带来灾祸④。
目的达成了就该激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规律。
①因为过强的欲望只会让自己受制。 ②因为过多的捶打刀刃就变脆易折。 ③因为想要占有它们的人会非常多。 ④因为这样得罪到的人就会非常多。
|
-- 作者:齐物先生
-- 发布时间:2006-12-29 22:29:50
--
第十章 (点此阅读注音)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修养心性以达到精神的纯净统一,能做到永不散乱吗? 调养、纯化气脉以达到身心的柔软温和,能做到象婴儿那样的纯洁细腻吗? 涤荡心灵,全面观察觉照事物,能做到没有瑕疵吗? 爱护国家治理百姓,能做到真心实意,而不拘于形式吗? 开启大自然的关窍,建设百姓的家园,能做到不执着于一时、一处的狭隘想法吗? 智慧四通八达、全方位认识事物,能做到没有后天谋虑的干扰吗?
给予了生命,并精心养育: 注入生机,却不占为己有; 经营治理,却不自恃有功; 助其生长,却不夺其自由。 这就是所谓厚德能载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