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大同健康乐园  (http://www.asall.org/bbs/index.asp)
--  感悟生活  (http://www.asall.org/bbs/list.asp?boardid=15)
----  转贴.解码唐僧  (http://www.asall.org/bbs/dispbbs.asp?boardid=15&id=321)

--  作者:高山
--  发布时间:2006-11-09 20:48:33
--  转贴.解码唐僧
谈笑靖
 
大话西游
   西行途中,亲证法界无常,行行止止,竟有了空闲思维《西游记》的意趣。在貌似戏论的记述中,竟偶得禅理真意,实乃是西行路上一大收获!今斗胆对戏论来一番大胆戏论,望吴老先生在天之灵见谅。
 
一、细品“西”之意味
 
    天竺在大唐国土之西,玄奘大师欲溯佛法之本源当然要往西而行。那么如果我们要寻找心性之本源呢?小奴认为亦应往“西”而寻——“西”是太阳下落的方向,代表的是寂灭与舍弃。
 
    要寂灭的是凡夫的妄执之心。我们所执着的是什么?是因为攀附了什么而让我们变得脆弱?阿底峡尊者说,是因为我们落入了八个陷阱,所以才变得懦弱,所以才为轮回之网所缚。这八个陷阱就是:希望得到快乐;害怕得到痛苦;希望得到赞美;害怕受到批评;希望得到;害怕失去;希望被重视;害怕被忽视。这就是真正的修行者要努力避开的世间八法:苦、乐、称、讥、得、失、毁、誉。因为盲目地执着眼前的利益跟伤害,我们的心不断地被情绪所搅动,内心已经被搅成了一潭“浑水”,要想看到其清清朗朗的本源成了不可能,我们自性当中的“玄奘”又如何能取得真经呢?正如噶玛巴在零五年底的《宗门实修法座》上所开示的一样:“盲目的执着,它不仅仅只是阻挡修行的增长,它慢慢的、悄悄的让我们的心系着在世间法上。这种盲目的执着会让我们对世间法感到一种需要,越想就越觉得世间法是必要的,而且会认为,这比较实在,不能没有的。之后,我们开始狂妄了起来,然后我们会开始用那畅销的佛法,去获得那些自认为不可没有的需要,渐渐的佛法成为了毒药,修行也毁掉了,这很可惜呀。 ”既然选择了在灵性的道路上“西行”,我一定要警惕自己的心,是否已经不知不觉地被攻陷,“佛教徒”的光环不能帮助小奴,我反而要用更坦诚的心自省、自处。
 
    要舍弃的是“自我”。“我执”是烦恼的源头,是轮回的根本。萨迦派的三世宗萨钦哲仁波切曾经说过:“一切的宗教、哲学、意识形态,只要能够帮助我们销毁‘自我’,那它就是好的;而一切的法教、派别,包括佛法,只要它让‘自我’更坚固、更膨胀,它就是坏的!”。当听到这一席话,真如醍醐灌顶,当下汗毛倒数。反观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出离心,即使吃斋也好、念佛也好都只是将佛法当成了心灵安慰,甚至是精神上的休闲活动而已。可笑自己曾终日向往出家修行的生活,却未了解“出家”并不只是把头一剃、僧袍一穿便出了家,真正的“出家”要冲出的乃是“自我”的牢笼,对于“自我”以及滋长“自我”的一切名闻利养应视如弃履,对自以为出家后就高人一等,堪为人天供养的傲慢思想更要警惕。要出离世间的苦与不幸并不太难,难的是在在财富与名望之中出离,就像当年的玄奘大师,在“佛门千里驹”的光环中出离,在鞠文泰许的高官厚禄中出离。那么对于现在的自己,我应如何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呢?我想,应该首先是在“完美的、光辉的自我印象”中出离。改过心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只有正视自己的过失与局限,才有提升的可能。当内心的疑问纷繁,而又深感自己所知的“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不应凭臆想下决定见,或者固执地保留自己的成见,而应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大唐江山”,勇敢地面对自己原来的“断壁残垣”。
 
    再凶猛的太阳,都要西沉,在凶猛的自我,都能调伏。愿能如玄奘大师般入乱世如金,临困厄如木,处凡尘如水,离恶世如火,于出界如土;方能做到知悲喜不忧,听言语不乱,受苦难不惊,观名利不争,经成败不变。
 
二、再品“游”之兴趣
 
    “行”注重的是结果,“行”本身并无太大意义。“游”注重的是过程,每走一步都是结果。玄奘大师当年可能只是一心要到天竺,目标明确,毫不动摇。吴承恩老先生却以一部《西游记》颠覆了玄奘大师的坚心与孤胆。《西游记》回回都有故事,章章都是传奇,里面的唐僧师徒,每到一处都精彩纷呈,精彩得有不务正业之嫌。很多人认为吴承恩写《西游记》是道教徒讥毁佛教之作,小奴却不这样认为。
 
    “游”乃是了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后,游戏如幻轮回的畅然。根本没有一个轮回要去逃避,也没有一个净土要去追寻,一切的清静与染污都是凡夫因无明而起的遍计所执,凡有所分别,则不得成佛。正所谓:慧灯朗朗,离人我则也无清静无无明;在在处处,合天道方既不成魔不佛陀。六祖慧能对《金刚经》中所说的“四相”曾经有过精准的解释,其中“我相”是指:心有能所、轻慢众生;“人相”是指:自恃持戒,而轻破戒者。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能以“游”的心态去经历、观察菩提路上的一切相,执著与佛有关的才是世间的“大雅”,与佛无关的统统都是“大俗”,其实就是一种自恃持戒的贡高我慢,这本身就破了菩萨戒,对于这一点,我应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谨慎!
 
    事实上,《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一切法的虚妄性就是真如实性。所以也根本没有与佛法无关的事物,若迎若拒都是未悟。就连当年的玄奘大师,到龟兹国时,恰逢龟兹国盛大的节目——行像节。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到“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国王邀请玄奘登上了城门上临时搭的木棚,和皇后宫女一起观赏。时辰到了,一座高达三丈的巨大佛像立于四轮车上,由几个僧人缓缓推着,从城外向城门驶来。玄奘合掌迎候,国王卸下王冠,赤脚捧着一炷香走下城门,跪在佛像前,皇后及宫女从城楼上洒下花瓣。这时城楼上各种乐器一起响起来,全城沸腾了,人们提来了清凉的水,手拉手用水尽情泼洒,边浇边跳着舞——这就是西域著名的乞寒舞。玄奘大师被这动人的民间舞蹈深深感染,应国王邀请,玄奘脱去袈裟鞋袜,也混入人群,且舞且泼,与百姓同乐。这并不是《西游记》中的故事,乃是真是发生在玄奘大师身上的“西行”故事。玄奘大师尚且不以“高僧大德”自居,深悟“明觉三千,否定一物即无佛;贤开一心,堪破四相终有缘”的道理,与普通百姓同行、同乐,以平等心行菩萨行,我这凡庸之辈又岂可轻慢众生,远离众生呢,当如普贤菩萨所教,念念不忘随顺众生才是——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三、解码唐僧师徒
 
    当年的玄奘大师西行,有商旅同行,有胡人带路,有弟子随行,也有孤身一人的时候。而《西游记》的主角始终是师徒四人。可在小奴看来,这师徒四人其实是一个人。
 
    三个徒儿是“心”的三个层面。宁玛派大圆满是专门讲悟心的心地法门,与内地禅宗主张见性成佛颇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从大圆满心部的教授中找到了“破解”的密码。大圆满心部讲的心是分作体、相、用三方面来谈的:体——心体本净,空寂灵明(空分);相——自性元成,本具光明;(明分)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现分)。《西游记》中以“悟空”表心之“体”,以“悟净”表心之相;以“悟能”表心之“用”。不知道是否是巧合,但光是从字面上已经不难看出其联系。

    心之体为空,而在人物性格上,给“悟空”设计的最大本领就是“七十二变”——唯其性空,才可变化,无常本身就是空性的显现。佛法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和不存在,“空”的真实内涵是“缘起性空”,相信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成,并非独立的永恒存在,当因缘变异,事物就改变。吴老先生以“变化”来表“空性”,实在是高!
 
    其次说心相。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心性光明朗照万象,空寂妙明。此光明与妙用结合,能现一切染净世界。就像干净明澈的镜子,因为对万事万物的不迎不拒,不黏不滞,所以才能朗然觉照,不偏不颇。在人物性格上,以沙悟净的“能容”表这种“大圆镜智”。因为能容,所以博大,因为博大,所以圆融,因为圆融,所以元成!
 
    复说心之用。妙用与妙光结合,能化现种种,现种种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狱,能作佛,能作众生,十界均能随缘化现。若迷,则随染缘,变现为众生界之轮回;若悟,则随净缘,示现为佛界之涅槃。虽随缘升沉,但心体并无增减,亦永不动摇。但《西游记》中的八戒只知吃饭睡觉,跟心的随缘妙用有什么关系?恰恰是这吃饭睡觉啊,表的就是“随缘”。不延长过去,不期盼未来,不改变当下,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便是修行!
 
    那么《西游记》中的唐僧喻的是什么呢?其实喻的是那个外表光鲜、道貌岸然的“自我”。过去百万生以来,我们在轮回中修持的都是“自我”,所以它有着一套精密的运作系统,我们可以称它为“自我的仪轨”。当贪、嗔、痴、慢、疑等“妖怪”出现的时候,“自我”都能够马上找到充分的理由说:他们是好人,杀不得!“自我”对妖怪永远慈悲,因为那些妖怪的存在,“自我”才能被证明有价值,而“自我”也是五毒妖怪的巢穴所在,他们彼此需要,相互增长。那只每次都看不过眼要狠狠消灭妖怪的孙猴子呢,只能一次一次地被赶走。但是当真心不在场,当我们本具的那些良好品质(你也许可以说我们的“佛性”)被驱逐,五毒妖怪就会立刻露出真面目,要分吃我们的“唐僧肉”!这里的“唐僧肉”其实就是我们的慧命,我们自己的功德。吃了“唐僧肉”能长生不老,而保住了自己的慧命,才可能实现究竟的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看看我们过去是如何亲手毁弃自己的功德的吧,如何任由妖魔将我们吞噬:——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当悟空不在,悟净和悟能变得毫无办法——如果不能了悟烦恼业障也并无自性,原来性空,反而将各种障碍执了实,非要将其消灭、置之死地不可的话,障碍反而更猖狂。这个时候,能分明觉照种种障碍没有帮助(悟净),对障碍随缘随顺更是坏了大事(悟能),如何是好呢,只能请观音姐姐出马,去说服孙猴子回来杀敌了。这里的“观音姐姐”其实就是我们的上师,上师其实就是佛性的外在表现,上师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从不教导我们去获取什么,他只是让我们知道,我们原本是什么,只是把我们引领到自己的真理殿堂。所以当金刚乘要求弟子视上师为佛、无异无别时,其实是通过这种方便道勾召我们本具的清静佛性——呼唤内心那只神通广大的孙猴子。

    不过说到底,一切的文字都是戏论,不过是打发库尔勒漫长的时间的游戏罢了,如果不能将心入法,将法入道,并付诸实证,漂亮的文字骗得了过路的看客,又如何能骗得了自己呢?但如果真的能在菩提道上前进,哪怕只有一小步,别人的不齿与怀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究竟目标是成佛,而不是众望所归,不是吗?

--  作者:Pinky
--  发布时间:2006-12-15 18:06:50
--  
愿能如玄奘大师般入乱世如金,临困厄如木,处凡尘如水,离恶世如火,于出界如土